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24日
警惕!别让孩子成为诈骗“猎物”
□李学杰
现在正值暑假时期,在家度过暑假的孩子在学习游玩之余,免不了会沉湎于网络游戏,众多家长对此常常表现出担忧和无奈。而在此情况下,近日,多起孩子被“精准”诈骗的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诈骗案件手段层出不穷,令人触目惊心,给孩子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伤害,也为全社会敲响了反诈警钟。
从报道案例来看,骗子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有利用孩子渴望游戏皮肤心理,先承诺免费赠送,再以账户冻结、报警威胁等话术,诱使孩子拿家长手机转账解冻;还有伪装成平台客服,以高价购买游戏账号为幌子,引导孩子用家长手机操作,进而窃取银行卡信息盗刷资金。这些诈骗手段之所以能屡屡得逞,一方面是骗子抓住了孩子社会经验匮乏、心智尚未成熟的弱点,他们对复杂的诈骗套路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被虚假承诺和恐吓所蒙骗;另一方面,孩子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往往会因恐惧和慌乱而失去理智,难以冷静思考,从而一步步落入骗子的陷阱。
公安部门反诈中心有关人士指出,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有专门的分析部门,会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调整诈骗套路。暑期学生放假在家,针对游戏装备、账号交易、机票退改签(暑期出行多)、课程退费等类型的诈骗就会显著增多。骗子深谙社会变化,精准狙击学生群体的弱点——独处时间多、社会经验不足。
孩子被“精准”诈骗,背后暴露出诸多问题。家庭层面,部分家长对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监管不力,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未妥善保管,且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导致孩子遇到问题不敢向家长求助。学校教育方面,虽然反诈教育逐步推进,但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存在不足,未能让孩子真正深刻认识到诈骗的危害和常见手段。而网络平台也难辞其咎,一些平台对涉诈信息筛查不严格,为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未能有效限制孩子接触不良信息。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全社会必须行动起来,为孩子筑牢反诈防线。家长要承担起第一责任,加强对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监管,设定合理的上网时间,保管好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定期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上网情况,传授防骗知识。学校应将反诈教育纳入常态化课程,创新教育方式,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增强孩子的防骗意识、提高应对能力。同时,要加强家校联动,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思想动态。网络平台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识别和拦截涉诈信息,优化青少年模式,为孩子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未来,绝不能让他们成为诈骗分子的“盘中餐”。打击针对孩子的诈骗行为刻不容缓,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平台多方协同,形成合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远离诈骗的阴霾,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无忧欢笑,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