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24日
惬意修武
山水含蕴万物生
峰林峡
从《焦点访谈》专题报道的“一景激活百业兴”,到央视10余次聚焦的文旅亮点;从“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特色品牌百强县”“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百强县”到“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百强榜”,修武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产业支撑、业态融合、品牌塑造,全域建设大景区,全面塑造大品牌,全链促进大融合,全力狠抓大项目,一幅“山水含韵、文化铸魂、产业繁荣”的全域文旅画卷正精彩铺展。2025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826.4万人次,同比增长8.72%,再创历史新高;旅游从业人数达3.9万人,占社会从业人数的32.5%,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达21.2%。
新的时代,勤劳朴实、勇于创新的修武文旅人,正在这里书写着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前所未有的新传奇——
本报记者 杨丽娜 刘正文 本报通讯员 刘 辉
项目提速,夯实文旅发展根基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修武县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以“建成一批、推进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思路,推动文旅项目落地见效,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已建成项目成效显著。青龙峡滑道、峰林峡天然浴场、减速版蹦极等项目投用后迅速成为市场热点,广受游客青睐;云台山景区更新50辆新能源观光巴士,以绿色出行践行生态发展理念,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频共振。
在建项目稳步推进。总投资23.52亿元的陪嫁妆游客服务中心、云上宿集等8个项目加速建设,其中陪嫁妆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后,将成为综合性服务枢纽,大幅提升景区接待能力。
谋划项目储备充足。聚焦“亲山”“乐水”“微度假”三大方向,谋划实施云台·长赋演艺综合体、一斗水整村开发等16个重点项目。猕猴谷心跳乐园等“亲山”项目,将为游客带来全新山地体验;峰林峡月牙湾主题乐园,将极大丰富“乐水”体验。
产业梯队逐步成型。通过举办长三角文旅企业推介会,吸引20余家头部企业考察洽谈,谋划储备文旅项目34个,“雁阵式”产业集群初具雏形,为文旅产业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峰林峡天然浴场。
品牌焕彩,提升文旅辐射能级
修武县以品牌塑造为核心,通过多元举措扩大文旅影响力,让“惬意修武”成为兼具美誉度与吸引力的金字招牌。
岸上小镇夜景。
天空之恋·玻璃挑台。
云台山亲子戏水节。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百家岩寺塔。
精品民宿朴居湖畔。
非遗文化进景区。
核心品牌热度攀升。云台山作为龙头IP,实施“引客入修”行动,推出惠民年卡,策划“清凉一夏 惬意修武”暑期促消费活动,联合350家蜜雪冰城门店让利惠民;落实“三省六市”门票互惠及“百趟专列进云台”政策,实现“季季有活动、月月有精彩”。云台山冰雪季、新春喜乐会、汉服花朝节等活动吸引35万游客体验非遗中国年,感受四季云台盛景,“李子柒打卡云台山”等50个话题登热搜,10余次获央视报道,全网曝光量超百亿次。
服务品牌口碑过硬。升级“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服务,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开通景区直通车覆盖高铁站及周边区域;深化“优服务、提品质、增效能”行动,优化交通导览、市场安全等服务,整治旅游行业导游乱象、强制消费等民生实事,实现游客满意度与复游率双提升,“安心舒心”成为修武旅游的鲜明标签。
民宿品牌持续叫响。创新实施民宿品质跃升工程,研究制定“以星换惠”政策,对精品民宿实行统一编号、动态监管。云上院子、溪山·山居美学园入选“老家河南”精品线路,“精品民宿圆梦之旅”获评全国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全省唯一),成为修武文旅的亮丽名片。
文创品牌破圈发展。打造“修武礼物”品牌,通过全县首届文创设计大赛吸引百余名设计师参与,推出绞胎手握杯、旅行盖章本等20余款新品;怀连翘茶伴手礼、宋代铜镜挂件等40余款文创产品成功入市,山药咖啡、菊花酥等近20种农特产品完成文旅转化。金谷轩绞胎瓷《硕果》《孔雀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获央视报道,实现“小特产”向“大产业”跨越。
融合增效,释放全域经济动能
修武县打破产业边界,推动“旅游+”深度融合,让文旅产业成为激活全域发展的“金钥匙”。
“行走是吾乡”自行车公开赛。
“旅游+农业”激活乡村价值。推动非遗资源产业化升级,绞胎瓷技艺孵化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松花蛋制作技艺赋能农创发展,培育工坊2家,优化升级5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研发冰菊酥、连翘茶等百余种农特旅商品,实现“田园变游园、特产变名产”。
“旅游+体育”打造运动胜地。云台山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成功举办云台山九九登高挑战赛、“中原舞蹁跹”河南省广场舞大赛、河南省自行车公开赛暨“豫健山水”自行车骑游大赛等多个体育旅游赛事活动,让山水资源成为体育竞技的天然赛场,吸引数万名爱好者参与体验。
“旅游+医养”培育新兴业态。深化“以药促养、以旅带医”模式,谋划实施云台山医养民宿等项目,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康养资源,推动康养品牌落地生根,修武县荣获“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百强县”称号。
文化铸魂,彰显文旅深厚底蕴
修武县深挖文化底蕴,通过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让文化成为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文物保护扎实推进。高质量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汉献帝禅陵环境整治、当阳峪窑炉遗址抢修等工程,守护历史根脉。汉献帝禅陵入选“河南省三国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当阳峪窑址成为非遗活化利用典范。
非遗传承活力迸发。持续完善国家、省、市、县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立非遗数据库,新增非遗传承人30名。推动非遗传承人、旅游从业者双向培训、合作互动,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乡村”活动百余场。当阳峪绞胎瓷成功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获评省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实现从“活起来”到“潮起来”的跨越。
文化惠民深入人心。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舞台艺术送基层”“四季村晚”“乐活夏日”等活动1000余场,惠及群众16万人次;开设“百姓美育学堂”等公益课程,创作《入户调查》《移风易俗焕新颜》等11个原创节目,举办“叠彩云乡”松花蛋文化体验、华服礼仪研学、“跟着非遗游修武”等特色活动40余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基层文化驿站等平台作用,讲好修武故事、传播修武声音,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直达景区,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提升。
这里,一条滑道激活青龙峡的流量密码,一杯山药咖啡沉淀农旅融合的巧思,一场登高赛让绿水青山化作运动殿堂;这里,非遗传承人捏塑的不仅是瓷土,更是乡村产业的筋骨,民宿星火点燃的不只是夜色,更是千万家庭的生计曙光。当“惬意修武”成为穿越千年的新回响,我们看见:一座城的产业变革,终将以文化的厚度重新定义山河的高度。
山水含蕴,万物生辉——这,便是新时代文旅融合大跨步发展修武的最佳注脚。
惬意修武。
(本版照片由修武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