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24日

烟火马村

创意文旅“融”出圈

本报记者 张 蕊 王 颖

马村区白鹭湖湿地公园一景。本报记者 林 晓 摄

马村区举办非遗精品节目展演,让非遗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本报记者 林 晓 摄

马村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林 晓 摄

马村区红色研学活动备受学生欢迎。

本报记者 王 颖 摄

在河马仙果小镇,一名小学生体验研学采摘的乐趣。 本报记者 林 晓 摄

后岳村素有粉条加工制作的传统,图为村民在晾晒粉条。 本报记者 王 颖 摄

夏日的傍晚,到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后岳村柿子小院来一场乡村露营,体验篝火夜谈、烧烤晚宴、晚风音乐,在点点星光和蝉鸣中进入梦乡;走进河马仙果小镇,在五彩斑斓的“果蔬世界”体验亲子采摘和研学的乐趣;走进“村BA”的赛场,看“乡味十足”的球王争霸赛,感受夏日篮球狂欢的激情……从乡村游、非遗游到研学游、赛事游,这个夏天,马村区持续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烟火味儿”,丰富多元的文旅业态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诗和远方”的魅力。

马村区的文旅底色,是千年文明积淀的厚重。这里是商汤革命起始之地、“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之地、孔子问礼“移城就车”典故发源之地。

近年来,马村区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立足全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要求,聚焦我市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城市目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文旅”融合发展,串珠成链,构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马村区高标准打造“山亮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公路沿线成为一道乡村风景线。 本报记者 王 颖 摄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 释放“非遗+旅游”新活力

不久前,马村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在绿园公园举行。抬皇杠、树叶吹奏、小洪拳、怀梆戏、霸王鞭、二鬼摔跤、唢呐吹奏等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演,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匠人们的精彩展演中绽放时代光彩。现场,市民和游客不仅能观看非遗节目展演,还可以逛非遗集市,娱乐、购物、享美食,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魅力,激发文旅市场新活力。

非遗+旅游,老技艺让游客解锁新体验。马村区深挖历史文化资源,让藏在历史深处的文化典故走进当代人的生活。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斑釉瓷第四代传承人孙小毛为参加研学活动的孩子们讲解花斑釉瓷制作技艺。

本报记者 王 颖 摄

马村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相传孔子问礼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该区梨园秀豫剧团据此编创整场豫剧戏,今年端午节假期在马村区时代广场进行展演,“线上+线下”同步观看的观众超5万人次。

近年来,马村区坚定不移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鼓励非遗传承人守正创新,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出非遗文化市集、非遗项目展演、非遗技艺体验,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消费,让游客感受马村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来自于民间的文化,要走到群众中去。该区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依托乡村文化合作社,举办白鹭湖太极拳交流、“遇见马村”端午摄影书画会等活动90余场,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盘活乡村文化资源 农文旅融合拓宽振兴路

乡村的风土文化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

河马仙果小镇是河南农大与马村区政府联合打造的果蔬田园综合体,入夏以来,马村区先后举办“仙果奇遇・新优品展销会”,集中展示南瓜、辣椒、番茄等 2000余个新优品种,吸引全国各地农业从业者、经销商及技术人员参与考察、品鉴与推广,全力推动农文旅发展;“果香沁童心・研学趣马村”研学活动,依托河南农大的技术力量,开设果蔬科普与种植实践课程,设置亲子采摘、农夫体验等趣味项目,融入自然美育,激发青少年对农业科技的兴趣,为乡村振兴与农文旅融合注入活力。

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后岳村历史悠久,相传“岳家军”后营曾两次驻扎在此。村里素有粉条加工制作的传统,许多家户都有制作粉条的能人。近年来,安阳城街道将后岳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相融合,先后建设农产品展览馆,举办粉条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品鉴。在此基础上,该街道盘活乡村资源,打造后岳村柿子小院农文旅融合项目,拓宽乡村振兴路。

位于马村区演马街道的“山亮线”不仅是一道乡村风光优美的骑行线路,更是马村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实现以乡村游带动产业兴。

“山亮线”串珠成链,沿线是演马街道的王张村、后夏庄村、小卢庄村、亮马村、赵屯村、高寨村,游客一路骑行,不仅可以体验沿线村淳朴的乡土文化,还可以到王张村红薯种植基地、酸辣粉加工厂进行参观,到小卢庄村的家庭农场体验葡萄采摘的乐趣,到亮马村羊肚菌种植基地了解小小的羊肚菌如何变成群众的致富宝贝,到赵屯村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参观。

炎炎夏日,当游客从城市向着山野进发,心随着窗外的景色开始变绿,变得轻松。在太行山脚下,伴着漫天星光,体验乡村露营、篝火夜谈、烧烤晚宴,这样的文旅体验让人身心愉悦。

活用红色文化资源 激活“研学+旅游”强磁场

安阳城街道西韩王村原名西万斛村,它的更名与韩克俭和王子英两位英雄有关。解放战争时期,两位英雄冒着枪林弹雨,带领村民夺取革命胜利。

马村区坚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依托西韩王烈士纪念亭建设初心广场,开办“红色书吧”,开展“周末学堂”“儿童讲党史”等多项活动,将西韩王村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追寻党史印迹、传承革命精神的红色打卡地,每年清明节、烈士公祭日、寒暑假期间,许多大中小学校和社会团体都会来到西韩王烈士纪念亭,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该区将安阳城街道的西韩王村红色教育基地与庞冯营村烈士纪念地串联起来,释放红色“强磁场”,打造红色研学路线,学生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深入了解发生在马村区土地上的革命历史。

景好也要勤吆喝。数字化时代,媒体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文旅融合发展中,马村区联合焦作日报社、焦作电视台等媒体,强力打造文旅宣传全媒体平台,创新宣传报道方式,探索AI技术在文旅宣传报道中的应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聚合传播矩阵。去年以来,马村区在各平台及媒体发布文旅宣传信息200余条,阅读量超1000万人次,助力马村文旅出圈出彩。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活动本质上是精神文化活动。深化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激活文旅融合动能……当下,一个有“文化味儿”“烟火味儿”“人情味儿”的马村区正在刷新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的认知。

“山亮线”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毗邻,道路周边绿树成荫,成为骑行爱好者优选的骑行打卡线路。 本报记者 王 颖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