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24日
以创新之法解锁文旅发展新密码
——我市推动文旅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观察
峰林峡景区,河谷宽阔,峡谷深邃,岸峰壁险峻,气势磅礴,壮美如画。 本报记者 贾 蓝 摄
修武县云台山镇岸上村,晚霞与山岭、村舍交相辉映。本报记者 贾 蓝 摄
灯光下的都市·麦田里农业主题公园更添浪漫色彩。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熙熙攘攘的陶三文化艺术园建业大食堂。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游客在云台山景区游览,感受青山绿水带来的清凉。 本报记者 贾 蓝 摄
中站区窄门峡谷层林尽染,秋景如画。本报记者 贾 蓝 摄
大沙河公园鲜花绽放,满目的花朵清香四溢,游客畅游在花海中流连忘返。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沁阳怀府恐龙园集亲子游玩、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游玩。 本报记者 贾 蓝 摄
云台山的奇峰秀水间藏着地质变迁的史诗,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中流转着中华文化的哲思……当自然奇观与人文瑰宝相遇,当传统非遗与沉浸体验交融,焦作的文旅融合之路正在怀川大地铺展开来。
从顶层设计打造文旅发展新格局,到引客入焦催动文旅市场热潮涌;从创新“文旅+”发展模式到一系列新业态、新场景应运而生……焦作“诗和远方”向融而行,创新有为!
2024年8月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奋力开创我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本报记者 杨景鹏
新格局激发新活力 深化文旅高水平融合
厚重的历史、秀美的风光,得天独厚的条件赋予焦作,开启一场关于“诗与远方”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我市高度重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实施,连续三年高规格召开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明确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城市的发展目标,出台《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实施意见》《金融支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相关配套政策,构建“一核引领、两极支撑、三带协同”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我市坚持用产业思维谋划文旅工作,紧盯项目建设、抓好业态培育、创新品牌营销、促进消费扩容,着力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以来,我市谋划实施文旅项目65个,完成投资近60亿元,先后建成运营李商隐纪念馆、陶瓷工业文化创意园一期、怀府恐龙园一期、平东里文化创意园、峰林峡天然浴场等重大项目,加快推动太极·蜜雪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博爱记忆·文化创意园、黄河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谋划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将其纳入全市“三十工程”加快推进,着力破解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场馆问题。
谋划实施旅游“串珠成链”三年行动,大力推进“景区焕新”和业态培育工程,深化资源整合和区域协同效应;组建焦作市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集团,在资源整合、活动策划、产业培育、品牌营销方面持续赋能,有力夯实全市文旅产业基础;云台山景区近年来在文旅融合、品牌建设、示范引领等方面成效显著,2024年贡献税收1.2亿元,在2025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作典型发言……7月5日,我市在“2025旅游名城名镇和旅游景区创新发展案例暨推介大会”上获评“2025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案例”。
高位推动、上下齐心,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更清晰、支撑更坚实、举措更有力、步伐更从容。
新创意打造新载体 持续擦亮城市品牌形象
坚持活动引领、政策激励,持续做好文旅促消费文章,是焦作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市充分利用春节、“五一”、端午、“十一”等重要假日节点,策划推出文旅促消费主题活动。成功举办“醉美金秋·相约焦作”云台山旅游节,精心打造独具焦作特色的节会品牌IP。文旅、商务、体育、工会等部门强化联动,创新出台八项促消费措施,大力提升文旅产品供给能力,拉动文旅消费提质升级。持续放大“票根经济”效应,力促文旅消费从“单一购买”向“链式体验”转型。强力实施“引客入焦”行动,研究出台旅游市场营销奖励办法,先后推出“六城联动门票互免”“一票游焦作”“过境免签入境游”等优惠政策,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赴焦旅游。
202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7956.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0.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56%和6.89%。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4588.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2.5亿元,同比增长7.01%和5.65%。去年以来,累计接待旅游包机、专列、大巴车队170架(趟),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如何讲好“焦作故事”,将丰厚的文旅资源“家底”转成流量?
我市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先后加入中国功夫之旅品牌推广协作体、太行山旅游联合推广、“山海交响”新媒体发布联盟等旅游联合宣传推广机制,不断扩大焦作“朋友圈”。今年以来,先后代表我省赴山西、山东、福建、广东等地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受邀参加韩国首尔国际旅展、泰国国际旅展,强力拓展国际、国内高端客源市场,不断放大焦作声量。坚持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同频共振,持续抢抓市场流量,2024年以来,央视110多次、央媒600余次关注报道焦作文旅。《人民日报》以《共舞太极 感悟东方智慧》为题整版报道太极拳国际文化传播交流做法。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一景激活百业兴》为题,专题报道云台山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焦作文旅品牌形象更加出众响亮。
新业态开启新“窗口” 高效能彰显文旅新内涵
站在新风口,焦作打开新思路,开辟新“窗口”。
紧跟多业共生趋势,我市创新“文旅+”发展模式,促进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一批新业态、新场景蓬勃发展。新培育6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市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46家。成功创建1家国家甲级旅游民宿、2家省五星级旅游民宿,高等级民宿数量位居全省第三名。新增1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全省十佳消费新场景”,休闲游再添拳头产品。修武县精品民宿入选全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全省唯一。云台山冰雪旅游跻身全国冰雪精品旅游线路,2条线路列入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康养旅游成效明显,我市和修武县在第七部《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发布仪式上,分别荣获“2025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城市20强”“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县(区)100强”。培育发展体旅融合新业态,推动赛事进景区、入街区、融商圈,“跟着赛事游焦作”品牌更加出彩。
积极探索“微短剧+文旅”发展模式,去年以来累计拍摄微短剧400余部,接待外来拍摄组100多个,精选并发布25处焦作市微短剧取景地,4家景区入选“河南省文旅微短剧百家取景地”,“影视引流——消费留客”的文旅发展新模式逐渐形成。
融合、跨界、拓展……如今的焦作,还有众多文旅活动让游客尽享“年轻态、新玩法”。
我市健全完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在全省率先推出“艺起来市民夜校”,为市民提供多元艺术体验。创新打造新型文化空间,4个点位入选2024年河南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叫响“放歌怀川·出彩焦作”“文润怀川·书香焦作”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去年以来,先后举办文化惠民活动超3.5万场次,惠及群众3400余万人次,2个点位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文物数据上传3400处,新发现文物580处,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取得重要进展,“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率位列全省第一。积极开展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行动,全面夯实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加快推进万里茶道申遗工作,获省文物局表扬。持续发挥非遗赋能作用,大力实施“非遗点亮计划”,3处非遗工坊入选河南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着力培育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精心打造老字号非遗美食品牌,制订实施《太极拳及太极文化全球推广计划》,全力扩大太极拳国际影响力。
人群流动的方向,就是文旅前行的方向。
历史的活化新生、欢动的群众舞台、诗意的山水之旅……正在塑造着城市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基调。山水相融、城景相依,愈发充满魅力与活力的焦作迈着坚实而迅疾的步伐,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笑迎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