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24日
博爱县
塑强太行竹林水乡品牌 激活文旅文创融合动能
本报记者 杜挺勇
博爱竹海。 郑海斌 摄
竹泉游水世界景区。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游客在花间巷游玩。
博爱县李商隐公园。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大美博爱。 郑海斌 摄
博爱县“竹林攀岩”项目吸引省内外攀岩爱好者前来体验参赛。琚姣姣 摄
西张赶村成旅游打卡热门地。
市级非遗项目九街龙灯。郑海斌 摄
从非遗工坊里的匠心传承,到花间巷的烟火升腾;从“一核三带多点”的全域旅游格局铺展,到“竹文化+”催生的多种沉浸式体验业态;从西张赶村的“乡愁记忆”成为网红打卡地,到“夜博爱”点亮“竹海星梦”“丹河渔火”两大夜游品牌。
……
太行山下,丹水之畔,博爱县正以“竹”为笔、以“水”为墨、以“文”为魂,在文旅融合的画卷上书写新篇。
战略同向,紧跟焦作建设“文旅强市”步伐。
行动同步,主动融入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大局。
今年以来,博爱县立足县域文旅资源优势,以前瞻眼光,深入谋划、科学编制,依托独特的竹林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化自然资源与文旅项目深度融合,围绕“竹”和“水”,讲好“博爱故事”,持续打造“太行竹林水乡”品牌,唱响了新时代文旅主题歌。
立足规划引领,以科学布局绘就全域发展蓝图;聚焦资源活化,让沉睡的文化遗产焕发时代生机;深化融合创新,让生态之美与人文之韵在互动中绽放光彩。
博爱,这颗镶嵌在太行山脚下的明珠,正在探索实践中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让“太行竹林水乡”的画卷在高质量发展中徐徐铺展。
深化文旅融合 旅游产业动能加速集聚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交融的时代浪潮中,深化文旅融合已成为激活发展潜能的关键路径。博爱县通过打破文化资源与旅游要素的壁垒,让历史文脉与山水风光相映成趣,让民俗风情与游览体验深度结合,不仅为旅游产业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催生了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的持续涌现。
强化规划引领,擘画全域发展蓝图——
博爱县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理念,聚焦“太行竹林水乡”品牌打造,精心构建“一核引领、三带联动、多点绽放”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其中,“一核”是以青天河AAAAA级景区为核心;“三带”分别为竹林水乡体验带、丹河峡谷休闲带、沿太行生态康养带;“多点”为培育涵盖五大类共20个特色精品村。
深度挖掘西张赶村的竹林、天然泉水等资源禀赋,积极谋划并实施西张赶村文旅融合建设项目,通过时尚化场景营造,生动再现竹林水乡的“乡愁记忆”。该村年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800万元,形成强大的以点带面辐射效应,成功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大力实施“竹文化+”战略,稳步推进竹泉游、竹浪岛、泗沟“竹林里”露营基地、竹林七贤生态文化园等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创新推出“竹海夜游”“竹林剧本杀”“竹笋采摘”“竹泉水稻”等12种特色体验业态,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0.8天延长至1.3天。
突出资源优势,激活文旅核心动能——
全力推动文物资源创新转化与利用,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博物馆,全面展示博爱历史记忆,生动讲述博爱故事。依托国保文物石佛滩摩崖石刻,精心谋划实施万里茶道石刻博物馆项目。实施非遗点亮计划,开展“博爱非遗剧场”巡回演出,开发“竹编大师课”“怀药研学营”等体验产品,建成清化面塑传习馆、竹坞郡等非遗体验馆,以及“怀研堂”上庄姜种植与加工、竹坞郡清化竹器制作技艺等4家非遗工坊。构建“一街一宴一赛”美食体系,打造花间巷美食街区,汇聚18家老字号店铺。研发“竹林宴”主题餐饮,推出竹松茸汤、养生山药等36道特色菜品。举办竹林美食大赛,带动餐饮业年增收超亿元。
推进融合发展,构建多元业态矩阵——
打破融合发展壁垒,建成12个智慧农业观光园,开发山药深加工体验线;推动博农乳业开展观光工厂改造,工业旅游收入占比提升至15%。发展富有特色的小院经济,打造文化艺术、生态融合、古风雅韵、庭院休闲等4种类型共50余家特色小院,有效拉动夜间消费,增添城市烟火气。实施“夜博爱”点亮工程,打造“竹海星梦”“丹河渔火”两大夜游品牌。西张赶村借助声光电技术营造出梦幻竹林幻境,夜间客流量占比高达65%。实施“街角花墙” 工程,在城区打造浪漫爱情李商隐诗词主题花墙、哪吒动漫主题打卡画墙、星空墙绘等30余处微景点,成为视觉爆点和群众打卡热点。实施“紫藤之都”计划,以“春回博爱,共赴藤约”为主题,构建集春日赏花、生态研学、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节事体系,打造兼具视觉冲击力与情感共鸣度的县域文旅IP。
加强品牌塑造,彰显特色文化标识——
持续加大城市形象LOGO推广应用力度,在城市建设、公共设施、网络媒体等多场景广泛推广,不断强化“博・览古今 爱・誉天下”城市品牌影响力。
完成博爱宣传画册编制工作,画册包含“舌尖味道”“清化记忆”“河山锦绣”等8个部分,系统介绍博爱历史风物。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月山八极拳、省级非遗项目清化折扇等参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山西太原和山东淄博文旅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博爱文旅知名度。
强化群众参与,凝聚共建共享合力——
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让群众深度参与文旅融合发展并从中受益。推行“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吸纳100余户村民入社,成立博爱县西张赶旅游服务有限公司。2024年,西张赶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5%。
连续两年举办博爱春晚,充分彰显博爱精神。激活本土文化活力,鼓励村民组建太行战鼓队、鱼拱莲舞展演队等10支民间文艺队伍,在花间巷美食街区、竹泉游景区开展常态化演出,既传承了民俗文化,又让村民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推进项目提质 筑牢产业发展坚实根基
项目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支撑。围绕推进项目建设提质、筑牢产业发展坚实根基,今年,博爱县聚焦重点文旅融合项目精准发力,总投资3.55亿元的5个核心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博爱记忆文化创意园——
项目以博爱地方文化为基础,以“博爱记忆”为核心,结合“太行竹林水乡”文旅主题,打造成为焦作及周边地区周末休闲、旅游打卡、餐饮美食、综合体能运动的游客聚集地。建设内容分为五大功能区,包含入口市集区、商业餐饮休闲区、儿童世界区、历史文化脉络区、重点业态区等。
泗沟露营基地——
项目以原有竹林自然资源为基础,以露营基地建设为主题,包括竹林里生态度假中心、百竹园农林观光园、竹乡稻夫种植基地、竹韵大道、竹坞坊观光直播基地、竹林里供应链产业园等内容。通过“文旅+”的概念引导,建成一个集娱乐休闲、曲艺演出、直播助农、旅游服务、品牌打造于一体的文创型休闲商业聚集区。
竹浪岛——
项目以下秦河新建河道为串联,规划为热浪竹岛、趣浪竹岛、浪漫竹岛三个分区,建设竹林水上乐园、竹林小火车、水上游船和竹筏、竹趣商业街、水上竹林茶社等,辐射带动周边皂角树村、牛磨村、上庄村等村庄竹林生态修复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总体打造焦作近郊竹林河岸可持续生态活力目的地。
西张赶竹泉游水上乐园——
项目包括中心服务区、室外游泳区、幼儿亲水区、沙滩娱乐区等功能区,满足不同年龄层消费群体的游玩需求。人工造浪池和天然泉水泳池是项目最火热的引流点。人工造浪池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是豫西北晋东南地区面积最大、浪花最高的人工造浪池。天然泉水泳池为长度700米的天然泳道,水质经过检测达到国家一类水质标准,含有多种丰富的矿物质元素。
博爱县文化活动中心——
项目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其中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建设内容包括文化馆、多功能报告厅、图书馆、博物馆等,将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提升幸福生活指数的新亮点。
聚焦文化惠民 公共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聚焦文化惠民已成为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核心抓手。博爱县通过精准对接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创新服务供给模式,让优质文化资源更加贴近生活。
强化阵地建设,提升服务质效能级——
博爱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及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免费开放质量不断提升,为群众提供更便捷、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对小东庄村、前西庄村等6个村级文化中心及配套的阅览室、文化广场、文化舞台进行改造升级,改善基层文化活动硬件条件。
组织农家书屋管理员开展专业培训,规范提升50余个农家书屋的运营管理水平。县文化馆以“让文化馆成为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为主题,举办文艺活动81场,让艺术普及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丰富活动载体,激活群众参与热情——
博爱县围绕春节、元宵节、五一、端午节等重要节点,精准策划并举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书香博爱・全民阅读”“咱村有戏”“四季村晚”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200余场次,线上线下累计惠及群众近20万人次,让文化暖意浸润城乡角落。
深入开展十大群众文化活动,指导乡镇举办“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57场,激活基层文化创造活力。持续推进“送文化下乡”工程,组织送戏下乡演出59场、电影进校园200场、公益电影下乡放映1224场、公益电影进公园42场,全方位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深耕文艺创作,催生精品力作涌现——
博爱县召开精品艺术创作座谈会,为本土文艺创作凝聚思路、注入动力。积极参与市级文化创作活动,深耕本土文化题材,沉浸式短剧《博爱—太行竹林水乡》在焦作市沉浸式文旅推介比赛中斩获三等奖,彰显了博爱文旅融合的创作实力与独特魅力。顺利完成2025年河南省文艺表演团体项目申报。情景剧目《邘新社亲》已完成编剧工作,组织相关演员正在加紧排练中。
强化保护传承 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新彩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载体。博爱县以扎实举措筑牢文物保护根基,用创新实践激活非遗传承动力,通过一系列具体工作让历史遗产与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颜。
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完成504处不可移动文物上传录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目前全市第一;制订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围绕16个保护领域全面开展问题自查与整治。
完成青天河摩崖岩体加固及水害治理工程;完成石佛滩摩崖环境提升保护方案编制并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开工建设南道村玉皇庙保护维修工程;顺利推进博物馆新馆陈列布展EPC项目。
组织非遗剪纸技艺5幅作品参展“巧手迎春、剪绘中原”河南剪纸艺术专题展,张敬海、王芳获省级优秀奖;推送县级非遗项目太行战鼓参与“民族瑰宝 乐之传承”2025年中原传统音乐展演活动。
太行巍峨,丹水悠悠,文旅发展铺展融合新卷。
未来,博爱县将继续守正创新,在文旅融合的深耕细作中持续发力。让竹林水乡的生态之美与历史人文的厚重之韵交相辉映,让文旅发展的丰硕成果更精准地惠及城乡群众,让这颗镶嵌在太行山脚下的明珠,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光彩。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博爱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