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30日

凌霄花开满庭芳

本报记者 杨丽娜 张 蕊

王 颖 董 蕾

我们是生长在中站区朱村街道梅苑社区文化广场上的凌霄花树,今年已经22岁了。

7月25日清晨,在我们撑起的天然绿伞下,早已聚集了不少梅苑社区的居民。欢声笑语中,一场特别的议事会正在进行。

“瞧,篮球场围网修补好了,孩子们玩得更安心了!”“可不是嘛,意见提出来,问题马上办,咱们社区真像个大家庭,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就盼着这个‘家’越来越好!”

盛夏时节,我们的花朵开得正盛,橘红似火,灼灼生辉。花树下,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仿佛也染上了凌霄花的灿烂。这温馨的一幕,正是我们扎根梅苑社区22年来,与社区发展书写的“共生记”——一片绿荫,从纳凉地,悄然化作了一扇映照基层“善治”的明亮窗口。

扎根 寄予希望 向阳而生

我们本是长在苗圃的凌霄花苗,2003年的春天,家住梅苑社区西会小区的许连华叔叔把我们移栽到了梅苑社区的文化广场。

这里的矿区家属楼大多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楼院老旧,感觉乱糟糟的。

刚换地方的我们水土不服,许连华叔叔像照顾小孩子一样,没少费心思。

后来,在社区的组织下,孟大爷、马叔叔等也加入管护我们的队伍。大家齐心协力,助我们茁壮成长。而我们也不负大家的付出,凭着一股子韧劲,向下深深扎根,向上向阳生长。

成荫 聆听民声 汇聚民智

春夏秋冬,四季流转。几年后的夏天,我们已经爬满长廊。居民们三五成群聚在我们的绿荫下,闻着花香,享受绿意和清凉。而我们也成为一座沟通的桥梁,让百姓心声有回应。

“咱这文化广场,晚上要是有亮灯就好了,大家吃罢晚饭有地儿锻炼。”长廊下,居民们闲聊时的吐槽,社区网格员听在心上,传递到社区。

很快,社区组织党员群众商议,在文化广场及周边道路上安装太阳能路灯。更让居民们欣喜的是,社区还争取到专项资金,对广场及周边道路进行升级改造。

后来,大伙儿聚在长廊的时间越来越多,聊的话题也越来越多。社区干脆把长廊两头的亭子打造成议事亭、清风亭,定期在这里召开党群议事会,通过“说、议、办、评、晒”五步工作法,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谈话,共同商议解决大家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

我们也亲眼见证社区居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有一件大事让我们记忆犹新。

原来,社区里有的房子建于20世纪80年代,年久失修成了危房。2022年,一遇大雨就要迁安出去,大家忧心忡忡。

“群众的忧心事,就是我们的心头事!”有一天,我们听到朱村街道党工委负责人与梅苑社区两委干部,在议事亭商讨彻底解决危房改造的问题。

当年6月,朱村街道争取了资金,对梅苑社区的危楼进行加固。

今年的雨季,居民们住得特别安心。

听民声、聚民智、解民忧,这样的基层治理谁能不爱?

蔓延 枝繁叶茂 幸福花开

又是一年盛夏至,我们的藤蔓上一簇簇喇叭状的花朵从万绿丛中探出头来,橘红色的花瓣艳丽明亮,像极了一把把小小的火炬。我知道,梅苑社区以及这里的居民都和我一样,内心同火焰一般热烈,用爱浇灌基层治理繁花盛开,幸福在社区邻里间蔓延。

老矿工苗亮卿曾在矿上后勤工作,退休后也闲不住,街坊邻居谁家遇到维修的活儿,总是第一个先想到他。他也仿佛有着百般本事,帮居民一一解决。

退休老党员陈景贵,成立了“老陈听你说”社区调解室,虽有固定的工作室,但是老陈就爱来凌霄花长廊说事。

难题有人帮,烦心事有人解,梅苑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不止于此。聚焦群众需求,社区成立了“小梅助力团”,共有助学支教、康养医疗、矛盾调解、爱心助弱、文化惠民、邻里互助、红色义工七支志愿服务团队,服务群众“零距离”。

哦,对了,最近这些变化源自于大伙儿嘴里说的朱村街道开展的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大家夸赞最多的是民生服务“朱事都好办”“朱事有人帮”“朱事便民享”“朱事好商量”“朱事和为贵”共治共享“五件事”。

昔日脏乱差,如今洁净美。

我们身边的伙伴不断增加,有刺梅、石榴、苹果等,广场上增设了儿童游乐场、阳光书屋、健身设施。

小区外墙立面整洁干净了、柏油路扩宽了、花草树木也变得葱郁青翠,小区邻里关系也更加和睦,长廊下的欢声笑语不断。

一年又一年,梅苑社区一点一滴的变化已经深深刻录在我们不断粗壮的藤蔓上。

楼院里的叔叔阿姨直夸:老房子住出了新幸福。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