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30日
规范执法护企行 优化环境促发展
——市生态环境执法系统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朱传胜
“您好,我们是焦作市生态环境局山阳分局的执法人员,这是我们的执法证。这是此次检查的现场行政检查通知书,请您核对相关内容。”近日,市生态环境局山阳分局执法人员进入辖区一家企业检查时,出示执法证亮明身份后,向企业出具一份规范文书,明确列明检查事项、执法人员信息及企业权利等内容。企业负责人由衷感叹:“现在执法检查更透明、更规范了!”这一幕,正是市生态环境执法系统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牵头,全市生态环境执法系统打出规范执法“组合拳”,以监管“减法”换发展“加法”,推动监管向“规范查、统筹查、重服务”转变,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安心发展。
高位统筹: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为企业“减负松绑”
规范涉企检查,制度是根本。在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的具体组织下,市生态环境执法系统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推动工作破解检查痛点。
深入细致动员部署,紧跟省市部署,4月14日,出台市级专项行动方案;4月30日,对接省级要求细化措施;5月14日,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系列部署,形成高位推动、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强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有关工作。
透明公开筑牢根基,在市局网站开辟“涉企行政检查公示”专栏,依法公示执法主体、检查标准和事项清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面向社会发布公告,公开征集涉企检查问题线索,畅通企业反馈渠道。
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负责人指出:“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不仅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积极探索,力求在制度层面为规范执法提供坚实支撑。”
创新举措:平衡执法“力度”“精度”和“温度”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为促进生态环境与营商环境双优双赢、平衡好执法的“力度”“精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做了诸多积极探索。
实施正面清单。2022年起,建立并实施《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申报管理制度》,将环境管理优、治污水平高、守法意识强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截至2025年,正面清单企业已达248家。对清单内企业,豁免现场检查,做到守法无事不扰。
开展行政指导。2023年起,在全省首家出台《执法行政指导规范》,对企业存在的一般问题实行书面指导,帮助企业纠正,减少违法风险。2023年以来,已规范指导159家企业。通过专业的指导,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源头上预防违法行为的发生,这是一种更有温度的执法方式。
深化审慎处罚。2021年起,公布11项免于处罚清单,并不断完善。今年重新修订公布清单,扩展至23项不予处罚、6项从轻处罚、1项减轻处罚和6项不予行政强制。审慎处罚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而是对情节轻微、及时整改的违法行为,给予企业一定的容错空间,鼓励企业主动守法。
系统规范检查。今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配套出台涉企行政检查计划、流程和事项清单等文件,对涉企行政检查进行系统性规范。概括起来,重点是以下“六个明确”:一是明确年度计划,无计划的原则上不开展;二是明确检查事项,未列入的一律不开展;三是明确频次上限,限制检查频次;四是明确检查方式,所有日常检查均实行“双随机”方式;五是明确碰撞环节,强力推行跨科室、跨部门“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六是明确检查流程,统一现场检查文书及审批要求,让执法更加严谨规范。
坚持文明执法。先后建立并实施《执法廉政管理制度》和《文明执法规范》,统一全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文明执法标准,强力推进依法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文明执法,并加强内部稽查纠错,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此外,还组织企业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对部省监督帮扶交办存异问题申诉等,增强企业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维护其合法权益。
基层实践:规范执法树立新风
规范的生命力在于基层落实。在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的指导推动下,不少分局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实践路径:
解放分局:构建“清单管理+行为规范+立体监督”闭环体系,梳理检查事项清单;强化执法人员培训,狠抓现场程序与文书规范;建立检查备案审批制与企业反馈“双监督”机制,并将规范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马村分局:严把审批关,推行“一事一批”与“综合查一次”相结合的检查机制,依法报批《现场行政检查审批表》,并送达《现场行政检查通知书》。检查前充分“备课”,梳理企业历史问题等信息;检查中全过程记录并联网存档;检查后现场反馈问题整改清单,明确要求与时限,形成管理闭环。
山阳分局:流程再造优体验。严格执行市局检查流程,检查前必审批、入企必亮证告知、结果必签字确认,让企业从“被动受检”变为“明明白白”,显著提升执法公信力。
孟州分局:大力推进精准检查,明确范围,做到“清单之外无检查”。积极运用无人机、信息共享等非现场执法方式,有效减少入企频次,提高监管效率。
高新区生态环境服务中心:建立检查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梳理整合检查事项。聚焦重复检查问题,明确可合并内容与协同流程,推动“一次检查、全面覆盖”。同时,完善检查台账记录规范,确保全程留痕可追溯;加强与辖区部门协作,定期沟通共享信息,统筹检查安排,凝聚监管合力。
“优化服务方式,服务企业发展,不代表对企业放任不管。严格公平公正执法,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守法企业最好的保护。我们将充分利用好无人机、走航车等新装备,运用排污许可、污染源在线监控、机动车检验监测等平台,采取非现场方式查找问题线索,对守法企业少打扰,对违法行为‘零容忍’,做到监管有力度、执法有精度、服务有温度,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护好广大群众环境权益、服务好企业经济发展!”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负责人如是说。
执法频次做“减法”,换企业活力“加法”;检查流程做“加法”,赢市场信任“乘法”。市生态环境执法系统以法治化、规范化、智能化的监管体系,既守牢生态底线,又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绿水青山”注入源源不断的制度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