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30日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
织密地质灾害防护网 筑牢群众安全生命线
本报讯(记者张苗)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时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紧盯全市8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方位升级防控举措,用扎实行动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高政治站位,压实责任链条。全系统始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贯穿防治全过程,针对极端降雨天气突发性强、夜间防范视线受阻等薄弱环节,强化智能化地质灾害防治系统中气象风险预警模块的应用,实时捕捉短临预警信息,确保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启动。
通过层层压实责任,形成“监测-预警-响应-处置”闭环机制,推动防范措施落地见效。
深化巡查排查,消除盲区隐患。全系统严格执行“雨前排查、雨中核查、雨后复查”工作要求,在对87处已知隐患点实行“一点一策”动态监测的基础上,延伸排查范围。重点对景区、沿太行高速项目施工路段、重要交通线周边,以及度假休闲场所、网红打卡地等人员密集区域加大巡查力度。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巡查排查3400余点次,出动人员1700余人次,实现隐患排查全覆盖、无死角,责任落实到岗到人。
强化值班值守,筑牢第一道防线。全系统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领导带班及技术支撑队伍驻守制度,通过视频连线、现场抽查等方式,常态化检查降雨区、预警区域的值班值守情况,重点督导87处隐患点群测群防员的在岗履职状态。通过“专人盯点、专业支撑、全员联动”模式,确保险情发生时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坚决守住地质灾害防范的前沿阵地。
“宣传+演练”提升全民防灾能力。全系统通过短信推送、短视频科普、入户宣讲等方式,普及避险知识;分层分类开展培训16场次,覆盖570余人,重点强化群测群防员和防灾责任人专业能力。以实战化标准组织应急避险演练29场次,1400余人参与其中,模拟暴雨险情处置,演练过程涵盖预警发布、群众转移、物资调配、医疗救护等全流程,让群众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向高处转移、沿山脊线逃生”等避灾技能,切实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目前,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运转有序,87处隐患点均处于可控状态。全系统将持续保持战时状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以更严密的措施、更务实的作风,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安全度过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