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31日

城市转型之光

——资源枯竭城市重生的焦作逻辑

城市转型

逆袭而上

▶我市在2024年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中,居全国第三位,再获“优秀”格次。

▶我市高质量发展考核连续两年居全省前列,先后四次获评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考评“优秀”格次。

▶在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我市拥有37个工业门类。

▶我市21种工业产品产销量全球第一、13种工业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

▶25个产业链成为省特色优势产业链、居全省第四位。

▶全市煤炭等采矿业占工业比重由原来的81.7%下降到4.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56.5%。

▶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规模达567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全省率先实现绿色工厂、园区、产品、供应链“四绿”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资源枯竭城市

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

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对资源依赖性强,在经历了长时期、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之后,逐步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显现,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图表策划:聂楠 图表制作:汪洋

本报记者 孙国利 韩静淼

产业因“新”而活,城市向“新”而进。

资源枯竭城市如何走出因资源而兴、因资源而衰的怪圈?“煤城”焦作,把发展目光从地下转移到地上,转型之路走得异彩纷呈、波澜壮阔。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2024年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结果的通知》。我市年度绩效评价全国第3位、再获“优秀”格次。今年,在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2.25亿元的基础上,我市有望再获中央财政奖励资金500万元。

从数量到质量,从要素到创新,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焦作勇争先、谋出彩,力促结构之变、动能之变、质量之变。

曾几何时,焦作这个因煤而兴、以矿起家的城市,留给人们的是“黑色印象”。作为“百年煤城”,焦作曾经多年享受丰富资源带来的发展红利,同时也背上了传统产业基础过大的包袱。随着资源枯竭,原有发展路径和模式逐步落伍,产业结构不优、发展路径不新、新赛道不多等问题愈发突出,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而今,“高速度”不再时髦,“高质量”已是共识。为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之路,我市登高望远,使出洪荒之力。而今的怀川大地,北有绿色太行,南有中原水乡,绿色园林遍布其间,绿色通道连接城乡。之于焦作,“煤城”已逐步被“绿色主题”取代。

2007年,国家启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工作,着力解决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等堵点,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2008年,我市入选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试点。经过多年探索,我市“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单一旅游”到“多元产业”等一系列转型实践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宣传推介,中站区、马村区、修武县先后进入国家重点采煤沉陷区治理支持名单,数量占全省五分之三,全市累计获得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60.94亿元。

资源枯竭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对资源依赖性强,在经历了长时期、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之后,逐步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显现,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审时度势,登高望远。我市稳增长、调结构,特色鲜明的转型画卷徐徐展来。锚定“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我市坚持“四个聚焦”,持续推进“三十工程”,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着力培育“3+13+N”重点产业链群,精心开展美好城市建设和美好生活提质行动……

风雨过后是彩虹。我市高质量发展考核连续两年居全省前列,先后四次获评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考评“优秀”格次。去年,我市还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结构之变——撬动能,闯新路,接续产业强筋壮骨

产业链群,培优育强。

在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我市拥有37个。城市转型过程中,“焦作造”跑出从制造到创造的“加速度”,驶上新赛道。焦作工业精彩“变脸”,龙佰集团、多氟多、中原内配、和兴化工、隆丰皮草、鑫诚集团……一批批高大上的“焦作制造”漂洋过海,从焦作走向世界,叫板行业巨头。

目前,我市六氟磷酸锂、钛白粉等21种工业产品产销量全球第一,手机摄像头马达、无碳复写纸等13个工业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永争第一的焦作,实现了由单一的能源工业向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有没有一条不会出错的生产线?有。中原内配新上的JLR智能制造产线,下线产品合格率100%,生产效率提高15%。世界级,焦作造。中原内配将气缸套做到了世界第一。全球翘楚多氟多,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举攻克了锂电池核心材料的“卡脖子”难题;电子信息材料电子级氢氟酸,

成功挺进全球高端半导体制造供应链。

专注苏打水、成就领跑者的明仁药业公司,贯彻GMP管理理念,聚焦产品、渠道、市场,成就明仁模式。数智赋能,在提质增效中打造全链条。明仁药业公司董事长李青川说,立足中原,明仁药业是“7+28+N”群链中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关键环节,是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产业链中的行业先锋。

近日,瑞庆年产30万台第五代混合动力发动机投产暨汽车零部件产业招商活动在高新区举行。瑞庆发动机项目从对接洽谈到签约落地、再到开工建设,仅用时150天,投产后将形成集智能化机加、装配和测试于一体的混合动力发动机整机生产线,带来汽车零部件外协加工、供应采购、本地配套等需求的快速增长,牵引带动全市高端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龙佰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雄踞山峰之上,以创新技术推动钛产业拥有两项世界第一;河南省氟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助推多氟多在新能源电池材料、半导体用电子化学品上抢占制高点;凭借二氧化碲晶体这一科技“法宝”,晶锐光电为嫦娥六号月背挖“土”赋能助力……

从煤炭、化工产业基础上奋力“突围”的焦作,在转型发展中,逐渐显露出“高精尖特”新气质。今年前5个月,我市“3+13+N”产业链群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9.1%,拉动全市工业增长8.7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03.2%。

传统产业是“包袱”还是“财富”?我市夯实传统“基本盘”,推动“老树发新枝”。这是焦作近年来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遵循的辩证法。我市持续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3+13+N”重点产业链群增加值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8.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六大高耗能产业占比从2023年年底的51.7%降至37.6%;加快实施“一转带三化”,455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完成投资637.1亿元,技改投资同比增长61.6%、超全省平均水平54.5个百分点;94个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入选工信部前两批项目库、居全省第3位;加快高端化升级,新增6家省质量标杆企业、12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加快智能化改造,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应用场景情况达80%,新增15家智能工厂(车间)、数量居全省第6位;加快绿色化转型,入选省级绿色制造名单30个、数量居全省第6位;5个市级重点产业链入选省绿色制造业产业链群培育名单;在全省率先实现绿色工厂、园区、产品、供应链“四绿”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科技创新蓄底气,产业“链”出新空间。我市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制造产业集群创成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超硬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锂离子电池新材料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福钛锆产业园、中炭新材料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项目建成投产,动力电池等25个产业链成为省特色优势产业链、居全省第4位,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规模达567亿元。温县休闲食品产业获评河南省休闲食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

未来产业未来无限,我市积极布局,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量。围绕氢能与储能、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产业,我市加强跨周期战略谋划,开辟产业新赛道、抢占发展制高点。以助力建设全国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为牵引,我市谋划实施氢燃料电堆核心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开元化工全国首个2兆瓦级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飞孟金刚石超高导热金刚石项目建成投产。

优势再造、换道领跑。一群多链、聚链成群,我市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重点产业链群培育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动能之变——创新“突围”,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

面对资源枯竭难题,我市创新“突围”,破除机制障碍,搭建创新平台,协同要素投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创新逆袭,高质量发展蔚然成风。

创新,核心在新,关键在创。如何创新?依托“345”创新行动这一载体,我市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锻造发展新引擎。创新引领,我市多措并举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在引领高质量发展上攻坚突破。全市煤炭等采矿业占工业比重由原来的81.7%下降到4.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56.5%。

企业是创新主体,政府则是助推器。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在怀川大地蔚然成风,为科创型种子企业精准赋能。去年,我市新增省创新龙头企业1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1家,今年拟新增入库科创型种子企业12家;建立科技领军企业后备库,入库有发展潜力企业20家;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梳理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70余家,拟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50余家……

科技创新,平台很关键。我市与河南理工大学建立市校会商机制,研究河南理工大学固废低碳资源化开发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低空无人系统精密导航控制与航测智能解译技术研发与应用产业化项目,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深层次推进市校融合,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协同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推荐温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创建河南省“四大怀药”种质保护创新和大健康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支持中原内配公司优化重组河南省先进内燃动力摩擦副与润滑重点实验室;组织中原内配、大咖国际、科瑞森、标新电源等申报省创新联合体建设需求,平原光电、皎泽电子等申报省中试基地建设需求。

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是根本之策。我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产业和产业链上,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是融合的目标目的。

去年,市政府、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试验站;省医学科学院焦作基地揭牌,院地共同打造集医、教、研、产、资于一体的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平台的专业园区,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举行“会市合作”科技赋能专项行动暨2024中国(焦作)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技术发展大会,省科协与市政府签订了《加快创新驱动示范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今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赢众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先进阴极保护技术联合实验室”落户武陟;省基础设施防腐防控重点实验室电化学防护成果转化基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工程与海洋工程耐久性创新研究院研发基地同时在武陟揭牌;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刘炯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徐政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冶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沈政出席,为我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河南理工大学依托材料学科和机械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对接我市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与本地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初步构建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生态。

河南理工大学与龙佰集团、多氟多公司、焦煤集团、新开源等共建“新材料产业学院”和“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学院”,开设《锂离子电池材料与器件》等多门校企合作课程,企业工程师常态化进课堂;联合多氟多公司、焦煤集团共建深地材料科学与技术河南省重点实验室,与多氟多公司申报并获批省级创新中心;平台聚焦新型能源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紧密关联新质生产力,成为校企协同研发的核心载体。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体现价值。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成功探索“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政府支持、科企共赢”的成果转化新模式。该科创园已获批6个省级创新平台,引进创新团队32个,孵化科技型企业54家,转化科技成果项目45项,项目留下来、企业留下来、人才留下来,打造了一座“不走的科学院”。

转与变,是新动能培育的主旋律。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到科技创新之城,从“百年煤城”到新能源材料新兴基地,我市传统产业正“老树发新枝”,生动诠释着“传统亦青春”。

质量之变——文旅文创从单打独斗到融合发展;为民服务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关怀转变

产业转型“蝶变”后的焦作,紧扣“一核引领、两极支撑、三带协同”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建立健全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创新推动“文旅+百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串珠成链”三年行动。

以云台山为龙头,串联黄河、太极拳、北部山区、中心城区等核心资源,主题多样、分群分时、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应运而生,一批重头文旅项目陆续落地,一批超前运作的前沿项目谋划储备,文旅融合联动发展破局成势。一组数据为证。2025年1月至6月份,全市共接待游客4588.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1%和5.65%,文旅市场持续火热。端午假期,央视《焦点访谈》以《一景激活百业兴》为题,重点报道了焦作文旅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成效。

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焦作文旅有过异军突起的辉煌,有过转型升级的阵痛,破局成势已成为焦作文旅30多年乘风破浪的鲜明个性。目前,旅游业已然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我市用好山水资源,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为依托,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云台山先后推出春季汉服花朝节、夏季电音节、冬季冰雪节等热门IP活动,多元化、年轻化、时尚化成为景区新标识。

深化文化赋能,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太极文化等七大文化标识,起源于焦作陈家沟的太极拳,202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太极拳已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习练者超4亿人。做优城市文旅,加快谋划实施麦田里田园综合体、南水北调文旅小镇等城市旅游项目,建成恩州驿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多样化、精细化服务,加快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

焦作城市啥模样?最大的开放式景区!通过空间利用、场景布局和业态培育,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构筑鲜明城市标识。假以时日,我市将建成焦作不夜之城、大众音乐之城、文化创意之城、生态康养之城和魅力公园之城。

让李商隐的《锦瑟》在焦作可亲可感,让“王维诗中的云台山”具象化,让世界非遗太极拳激扬“年轻力”,让“焦作宴”养生更养心……拉升情绪价值,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背后需要我们下真功高质量融合文旅文创,创造性转化怀川文化,靠产品支撑,用服务暖心。

小切口、大民生。美好城市建设让怀川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可触摸、可见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市分年度开展美好生活提质行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2024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52,获评省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突出单位。

实施美好城市建设,坚持“小切口、大民生”理念,我市持续推进城市微治理、“绿廊碧道”建设、智慧停车、城乡供水一体化等项目,打通拓宽和平街、牧野路等12条“断头路”“瓶颈路”,城市功能实现整体跃升;保障高质量充分就业,我市出台稳就业措施20条、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措施17条,将退役军人、未就业大学生、返乡务工人员等纳入以工代赈重点保障人群,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5.2%、低于全省平均值(5.5%)0.3个百分点;提升民生幸福指数,聚焦“一老一小”,高质量完成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和十大民生工程,成功创建国家级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入选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居全省第3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天更蓝了、水更绿了,企业更强了、名气更大了……一桩桩一件件的“变”,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而他们记在心里的,其实还有“不变”——始终坚持转型升级,一以贯之、坚定向前的决心和定力,从未改变。市委书记李亦博感慨:唯有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聚焦产业转型才能再造发展优势;只有依靠创新驱动转型,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再现昔日辉煌。

天朗气清的焦作,处处涌动着转型跨越的时代旋律。回顾焦作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资源型城市,因矿而建、因矿而兴、因矿而衰,最终寻求转型的历史。志存高远的焦作,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改革赋能,坚定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创业创新创造高质量发展新路,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通过多年的持续探索,焦作最终找到了一条符合发展规律、符合焦作市情的转型之路,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保持定力、久久为功,焦作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