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31日

河南理工大学:

让知识之花绽放在乡野沃土

孩子们在上课。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互赠礼物。

本报记者 张 璐 摄

本报记者 张 璐

7月10日,河南理工大学“沃土绘自然 筑梦昌乡间”实践团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文昌街道刘范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在街道办的统筹支持与村民的热忱参与下,志愿者以趣味课程为载体、以互动体验为纽带,让知识的种子在乡野间扎根。

晨曦中的双向奔赴:

期待点亮乡野清晨

清晨6时30分,刘范村村委会门前已有了细碎的动静。实践团成员带着教具箱踏过田埂时,远远就见一群孩子趴在栅栏上张望。“老师来了。”随着一声呼喊,孩子们如雀跃的小鹿般围拢过来,有的抢着拎袋子,有的分享昨晚的发现:“我家黄瓜结果了”“看到萤火虫了”,稚嫩的话语混着晨露清香,让清晨暖意融融。

这样的热闹是实践团入驻后的常态。起初只有十几个孩子参与,如今邻村村民也骑车送孩子来了,教室里的板凳从三排加到五排,讲台边都挤着听课的小身影。“娃们以前总惦记玩手机,现在6时就催着出门,去占前排座位。”村民王大哥笑着说。

阳光穿过老槐树,在孩子们脸上投下斑驳光影。志愿者分发彩笔,倾听孩子们的小心愿,晨光中的互动里,藏着纯粹的期待与信任。

物理课堂:

让科学在指尖绽放奇妙光芒

上午9时,《水的力量》主题物理课开始了。志愿者王浩宇刚摆上教具,孩子们的目光就被吸引——玻璃缸、橡皮泥、塑料瓶,这些寻常物件成了“魔法道具”。

“装满水的瓶子扎孔会怎样?”王浩宇举起瓶子,孩子们屏息凝视。水流喷涌而出,在阳光下喷出七彩弧线,教室里爆发出惊叹声。“像小喷泉。”“是水自己跑出来的吗?”面对一连串问题,王浩宇让孩子们触摸瓶身:“感受水流方向,这是水的压力在‘帮忙’。”

鸡蛋浮沉实验掀起高潮。鸡蛋在清水中沉底时,孩子们齐声“哎呀”;加盐搅拌后,鸡蛋摇摇晃晃浮出水面,前排孩子忍不住伸手,被同伴拉住:“别碰,会影响实验。”志愿者用“盐水变重能托住鸡蛋”的通俗比喻解释密度原理,孩子们似懂非懂,眼里却闪着探索的光。

橡皮泥小船竞速赛点燃全场。孩子们捏出的“战舰”形态各异:尖头“快艇”、带“炮筒”的“战舰”,还有捏成村委会模样的。“起航”指令下达,小船在水盆里飞驰,溅起的水花打在脸上,笑声震耳。“我赢啦,我的船能载三块橡皮。”明明激动得跳起来,旁边女孩不服气:“我的船更稳。”从观察到动手,从争论到总结,科学的种子在惊叹中扎根。

烟火气里的温暖:

成长在互动中悄然发生

正午阳光炽热,村委会厨房飘出香气。村民送来新鲜青菜,志愿者洗菜熬汤,不一会儿,一盆热气腾腾的鱼汤端上桌。孩子们凑过来分享馒头,家常话让陌生感消融。“这汤比我妈做得香。”志愿者李雨桐的话逗得大家笑起来。

下午的防溺水与节水护水课堂上,志愿者用动画和情景模拟讲解知识。“有人落水怎么办?”“喊大人”“找竹竿”……孩子们回答响亮,小手举得像小树林。讲到节水,孩子们分享妙招:“洗手水浇花”“淘米水冲厕所”,朴素话语藏着对土地的珍视。

“击鼓传花”游戏中,害羞的朵朵被传到花束时满脸通红。在鼓励下,她小声唱起《小星星》,还勇敢地说:“明天教大家折星星。”从躲闪到参与,孩子们的蜕变让志愿者欣慰。

夕阳西下,到了分别时刻。小雨拉着志愿者衣角:“明天还来吗?我带小船给你们看。”奶奶握着志愿者的手念叨:“你们真是好孩子,让娃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有孩子往志愿者口袋塞了颗糖,糖纸褶皱里藏着纯粹心意。

从晨光到暮色,实践团在付出中收获感动。他们明白,“三下乡”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心与心的相遇。当知识嫩芽破土、温暖种子发芽,这场关于成长与热爱的故事,必将在明日朝阳里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