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31日

理性看待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

□李学杰

近日,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触发调整,成为金融领域的焦点话题。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多家大型人身险公司发布公告,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调至2.0%,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0%。此次调整,是市场利率波动、行业稳健发展诉求下的必然结果,值得各方理性看待。

预定利率调整有着深刻的行业背景。近年来,我国市场整体利率水平持续走低,10年期国债收益率长期低位运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身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匹配压力不断上升。如果继续维持较高的预定利率,保险公司将面临较大的利差损风险。一旦实际投资收益率低于预定利率,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威胁到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此次下调预定利率,有助于缓解利差损风险,为保险行业的长期稳健发展筑牢根基。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预定利率调整是保险行业顺应市场变化,实现自我优化和升级的重要契机。一方面,它促使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理,提升投资能力,优化资产配置,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利率波动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推动保险公司加快产品创新,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风险偏好的产品,如分红型、万能型等浮动收益型保险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利率风险,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对于消费者而言,预定利率下调意味着保险产品的价格和收益将发生变化。预定利率与保险产品的价格呈反向关系,与收益呈正向关系。预定利率下调后,保障型产品的保费可能会上涨,而储蓄型产品的收益可能会下降。不过,消费者不应仅仅关注预定利率的变化,而应从自身需求出发,综合考虑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收益水平、风险特征等因素,做出理性的购买决策。保险的本质是风险保障,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优先考虑其保障功能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再考虑收益问题。

在预定利率调整的过程中,要警惕个别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的不当行为。以往预定利率下调、产品切换过渡阶段,曾出现个别机构通过夸大宣传、制造恐慌情绪等方式“炒停售”,诱导消费者短期内集中投保,随后消费者发现产品不符合自身需要又申请退保,扰乱了市场秩序。此次调整,各人身险公司应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对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监测,一旦发现“炒停售”苗头应及时纠正;监管部门也要持续强化市场监测,对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切实维护市场稳定和消费者权益。

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既有助于防范行业利差损风险,促进保险行业长期稳健发展,也为保险行业的产品创新和结构优化提供了机遇。消费者应理性看待预定利率调整,根据自身需求合理配置保险产品。各方应共同努力,确保保险行业在调整中平稳过渡,实现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