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06日

杨东平:筑梦公诉 不负韶华

本报记者 胡 月

2007年冬天,在郑州市管城区检察院实习的大四学生杨东平,观摩了一位赵姓检察官沉稳而铿锵的出庭指控,从此,他心中悄然埋下一颗种子:“我也要穿上这身蓝色制服,成为国家公诉人。”

一年后,21岁的杨东平考入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检察院。大海的辽阔未能冲淡初入职场的忐忑。从侦查监督、公诉到反贪岗位,他直面了无数个第一次——看守所提审的紧张、自侦审讯的如履薄冰,尤其是第一次出庭支持公诉便接手十年以上刑期的受贿大案。公诉意见陈述时双手微颤,庭审结束汗水浸透衣衫。他以案卷为师、以同事为灯,在压力中淬炼成长。

2014年,故乡的召唤让杨东平通过公考回到焦作市山阳区检察院公诉岗位。那颗沉寂多年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他不再满足于“会办案”,更追求“办精案”。2017年检察官员额制改革,他凭借扎实履历成为本院最年轻的入额检察官。此后,他不断挑战自我,在业务竞赛中崭露头角,先后荣获全市刑事检察业务标兵、河南省检察机关十佳公诉人等称号。经手案件同样彰显功力:从获评最高人民检察院、省检察院优秀案例的“同心电缆”虚假诉讼案,到入选省级打击毒品犯罪典型案例的王某贩毒案,他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对正义的承诺。

2024年,杨东平通过员额检察官逐级遴选进入焦作市检察院,成为第二检察部一员,承办重大经济与职务犯罪案件。面对更高要求,他以“归零”心态再出发。

从懵懂学子到员额检察官,十六载光阴流转,岗位几经变换,杨东平始终朝着心中目标坚定前行。那颗名为“公诉”的种子已长成守护正义的坚实之树,而他更深知奋斗永无止境。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他期待某天自己也能成为他人心中检察事业的播种者,让正义的种子于无声处,破土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