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08日
变化看得见 幸福摸得着
——看孟州市赵和镇如何加强基层治理书写群众满意答卷
详见今日本报A02版
本报记者 董 蕾
本报通讯员 杨 惠
“真没想到,吵了半个月的架,镇里一天就给我们捋顺了。调解人员是真的站在群众立场,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我信得过。”近日,孟州市赵和镇中临泉村村民老赵动情地说。半个月前,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施工,不慎淹了老赵在该镇青龙沟村种植的地黄。眼看辛苦种下的作物受了损,老赵一着急把施工车辆暂扣了下来。赵和镇综治中心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第一时间将老赵和施工方请到村里调解矛盾。经过耐心讲解、利害分析,双方最终达成一致,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这件事生动体现了赵和镇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创新实践。近年来,该镇以群众急难愁盼“小切口”撬动基层治理“大文章”,让乡村变化看得见,幸福生活摸得着。
机制创新:从“各说各理”到“共解难题”
“以前处理邻里宅基地纠纷,村里调解不成,就得往镇里跑,有时还得多个部门来回转,少说也得半个月。”赵和镇综治办主任李引弟回忆道,“特别是乡里乡亲,有些矛盾调解时碍于情面,强硬处理还可能结仇,这是农村调解的普遍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赵和镇整合综治、司法、矛调中心等多方力量,组建起一支“半专业+本土化”的调解队伍。队伍里既有律师、专职矛调员等擅长用法律条文厘清是非的“专业派”;也有村党支部书记、老党员等熟乡情、懂民心,善于用乡音土语化解隔阂的“本土派”。针对不同类型的纠纷,镇上实行“按需派单”——家庭矛盾优先派德高望重的长辈,合同纠纷重点派懂法规的专业人,让调解既守住法理底线,又兼顾乡土人情。今年以来,该镇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8起,化解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9%。
干部下沉:从“被动等”到“主动帮”
“以前种植果树,遇到病虫害只能自己摸索,损失不小。现在不一样了,有啥难处找包村干部,他们不光帮着请农技专家到地头指导,还帮俺联系销路,心里踏实多了!”赵和镇司家沟村葡萄种植户司明高说。
为破解农村服务资源分散、群众办事“找不着门”的难题,赵和镇大力推行干部下沉模式。一方面,组织包村班子成员、包村干部每周二到各村开展“驻点服务”,面对面收集群众难题,当场能解决的立刻办,需协调的就梳理汇总带回镇里;另一方面,由班子成员带头,组织农业、水利、民政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服务小分队,针对周二驻点收集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对接资源,研究解决方案。
如今,从田间的技术指导到产品的销路对接,群众的需求在哪儿,干部的服务就跟到哪儿。今年以来,赵和镇帮助群众办理抗旱灌溉、道路修缮、闲置资源利用、农产品销售等实事200余件。
党建引领:从“松散无力”到“堡垒坚固”
“以前村里大事小事没人牵头,现在党支部一呼百应,修路修渠、发展产业,样样都有新进展。”谈起村里的变化,石沟村村民崔保国竖起大拇指。
治理效能关键在党支部力量。赵和镇针对部分村级党组织涣散问题,通过从严整顿领导班子、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常态化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党员政策理解力、服务能力和先锋引领作用;同步推行“党支部+网格化管理”和党员联户制度,将全镇划分为227个网格小组,1000余名党员与群众结对子,让党员在基层治理一线显身手;借助村“两委”换届契机,建立起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人才库,实行“导师帮带+实践锻炼”培养模式。
如今,该镇基层党组织已真正成为攻坚克难的“主心骨”——从协调土地流转发展特色种植,到组织群众修缮灌溉水渠,再到带头整治人居环境,处处可见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曾经的“松散无力”已变为如今的“堡垒坚固”。
从机制创新破解调解难,到干部下沉打通服务链,再到党建引领凝聚向心力,赵和镇以“小切口”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群众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