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1日

焦作微短剧市场需要“焦作味道”

陶三文化艺术园区中的老工业元素。

建设中的陶三文化艺术园区短视频拍摄基地。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

本报记者 王玮萱

当下,微短剧市场很火,许多文旅城市依托微短剧市场打造网红文旅产业,我省也推出了“跟着微短剧游河南”的文旅品牌。焦作自然也不例外,围绕“微短剧+文旅”“文旅+微短剧”,一些文旅项目正在突起。

近日,记者走进正在建设中的陶三文化艺术园区短视频拍摄基地。基地已现雏形,以上世纪七八十代为主题风格建设,内有小型火车站、卫生院、邮电局、公社大食堂、菜市场等,此情此景很容易勾起游客的年代记忆。

不仅如此,围绕“工业里的乡愁,灯火里的陶三”文化主题,该园区保留了许多陶瓷文化元素,老机器、老瓷片与园区的绿树红墙相映成趣,也是微短剧优质拍摄基地。

据陶三文化艺术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该园区被授予“焦作市微短剧拍摄基地”牌匾。陶三文化艺术园短视频拍摄基地建设已完成90%,预计9月初开始布景,9月中旬投入运营。虽然尚未全部完工,但该基地已经与米乐、凡纳、青木等多家影视公司确定了合作意向。

不仅仅是陶三文化艺术园区。今年6月,我市精选了25处多元场景,发布了“穿越古韵”“奇景山水”“休闲都市”“田园乡村”“红色记忆”等多类别取景地。

据统计,2024年以来,在我市累计拍摄的微短剧有《谁说女子不如男》《假如颜色会说话》《韶华梦》等100余部。今年,仍将有百部微短剧在我市拍摄。

看来,微短剧市场潜力巨大。

然而,在其欣欣向荣的背后,有许多人却在担忧焦作本土微短剧创作团队的实力。有人认为,焦作本土微短剧团队接地气、更会讲“土味情话”。“微短剧+文旅”旨在使更多文旅场景“借剧出圈”,实现从“取景地”到“打卡地”的跨越。而“文旅+微短剧”则侧重在微短剧中寻找焦作文化的闪光点,焦作更需要这样的优质作品。

记者获悉,目前全市具有微短剧、微电影制作业务的持证影视机构16家,而巨大的市场正在考验这些影视机构的生存能力。

2024年,一部由焦作本土影视公司拍摄的公益性河南方言喜剧电影《不是闹着玩之过年》火爆全网,该剧热映被视为焦作微短剧产业的序章。

河南锦灿俱星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这部微短剧的主创者。该团队主要负责人冯博说:“微短剧市场大,焦作微短剧人才多,但外流多。通过《不是闹着玩之过年》微短剧的成功,我们计划引流更多焦作本土创作人才,培育壮大焦作微短剧市场。”焦作文化厚重,四大怀药、太极拳及名人文化,为微短剧讲好“焦作故事”提供了大量素材,但需要优质人才去创作。

今年35岁的河南卡其色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许昭阳,已在焦作微短剧市场摸爬滚打了10年。期间,他多次尝试以微短剧形式讲好“焦作故事”,但作品多数中途“流产”。

许昭阳说:“焦作文化厚重,可挖掘的故事非常多,我们也希望将焦作好故事搬上微短剧平台。但制作成本高,流量变现难。在生存的压力下,我们也尝试业务转型。”

看来,焦作微短剧市场尚在艰难地度过与市场的磨合期。人才回流、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流量变现等,都是焦作微短剧市场亟需解决的问题。

有着40年创作经验的影视发烧友宋宝塘说:“影视创作是不能靠个人独立完成的创作,必须依托编剧、导演、拍摄、制作等创作团队来完成,这个成本就比较高了。若依托微短剧讲好‘焦作故事’,需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充分参与,尽快增流量、变资金,否则很难出现爆款作品。”

近两年来,宋宝塘以焦作元素为核心,尝试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先后有《青龙夜灌园》等AI短视频问世。今年5月以来,他又开始了《大唐,安得碎银千万两》《窑神陶正》《怀药怀姜进大都》等AI微短剧创作。

焦作坐拥灵秀山水,古韵千年,一砖一瓦、一山一水,皆是故事的天然载体。将镜头对准焦作,才能最终赢下焦作微短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