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1日
农家书屋焕新记
本报记者 董 蕾
本报通讯员 杨 惠
“妈妈,我今天在农家书屋读到一本特别有趣的绘本《有100扇门的玩具店》,我给你讲一讲吧。”8月8日,杨女士下班后来到孟州市赵和镇苏庄村的农家书屋,接上自己的女儿,母女俩分享着当天的快乐。
这热闹的场景,放在以前可没法想象。那时的苏庄村农家书屋,位于村委会一角,推门就是一股发霉的气味,书架上摆着些泛黄的旧书,门锁也常常挂着,偶尔有村民路过,只是瞥一眼就走开。“书不对路,又没人气,谁愿意来?”该村党支部书记牛新提起过去,忍不住摇头,语气里满是无奈。
转机始于今年赵和镇干部驻村蹲点的日子。镇干部走家串户时,村民七嘴八舌反映难题:暑假孩子无处可去,大学生社会实践没阵地……这些朴素的诉求,被一条一条记进“问题清单”,于是农家书屋开始发生变化。
第一步,清家底、补新货。村两委会干部带着村民代表一起翻箱倒柜,把破损的、过时的旧书一一挑出来处理掉,又拿着“需求清单”挑选新书:猕猴桃种植大户要最新的果树栽培图册,带娃的家长盼着有趣的儿童绘本,老人们念叨着通俗易懂的养生指南……没多久,书架就被塞得满满当当。
第二步,添设备、分区域。村里出资购置卡通地垫、小书桌和投影仪,划分出儿童阅读角、老人休闲区、农技交流角,设置分区标识,互不干扰。
第三步,聚人气、活气氛。村干部们琢磨着“书屋不能只摆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村两委会干部带头,轮流来书屋值班,打扫干净卫生、泡壶热茶候着村民的到来;暑假镇里招募来的实习大学生给孩子们辅导作业;农闲时邀请农技专家来举办讲座。
如今的赵和镇,农家书屋已成为许多村最热闹的地方,不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