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1日
科技加持提质量 电商带货拓销路
西陶村地黄加工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本报讯(记者朱颖江 通讯员刘弋尘)8月9日,记者走进武陟县西陶镇西陶村产业园地黄烘干车间,只见工人们在机器旁往来穿梭、手脚不停,流传百年的地黄加工手艺,如今在新科技的加持下,正成为打开强村富民之门的钥匙。
西陶村党支部书记史小雨站在地黄加工设备旁,语气笃定地对记者说:“我们既然守着好水土和传了上百年的地黄加工手艺,就得把地黄产业做大做强。”
“好水土”是黄河(沁河)淤积平原形成的独特土壤。西陶村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精准锁定地黄种植加工产业,让这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有了发扬光大的基础。该村以当地企业市华康糖醇科技有限公司的蒸汽余热代替传统熏蒸地黄技术所需的煤炭,在解决加工能源问题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该村产业园科学划分为生产、仓储、电商孵化等功能区,并计划在二期建设冷链物流中心。这种“小而精”的定位,既巧妙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让本地的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释放。
目前,西陶村产业园一期已投入8000万元,建成15座厂房,其中包括2座烘干房,4台烘干机及8台空气能设备即将投入使用。得益于老手艺与新科技的深度融合,地黄加工良品率稳定在98%以上。优质的产品不仅供应北京同仁堂等国内知名企业,更远销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2024年,产业园加工生产地黄20000余吨,实现产值3500万元。
西陶村产业园的蓬勃发展,给广大村民带来了实惠。“以前在外地打零工,顾不上家。现在在产业园上班,不仅一个月能多挣2000多元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正在分拣地黄的村民王大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像她这样在产业园就业的村民有158人,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为了让新科技持续赋能老手艺,西陶村与河南农业大学相关院系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定期举办技能培训班,不断提升村民的专业素养。同时,产业园建设电商孵化区,通过线上平台拓宽销路,让地黄从田间地头直接“飞”到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手中。
从黄河岸边的小村庄到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标杆,目前,西陶村正以产业园为支点,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