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2日

赵亚男:真抓实干铺就乡村振兴路

本报记者 杜挺勇

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如何靠真抓实干赢得群众的信赖?

在高新区文昌街道姚郭庄村,幸福美好生活的背后,群众从村党支部书记赵亚男的身上找到了答案:他没喊过豪言壮语,却把“让乡亲过好日子”的承诺融入盘活乡村资源的每一步探索里,刻进建强党组织的每一次实践中,写在整治村容的每一滴汗水里,落在服务群众的每一个日夜中。

这名村里的“领头雁”,在坚守和奉献中,让一个村庄从产业发展到人心凝聚,悄然发生着动人的蝶变。

5年前,赵亚男扛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他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把党组织建强,让党员成为群众的“主心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赵亚男深知这个道理,可当时的姚郭庄村党组织生活松散、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赵亚男带头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让党员在干活中学习、在议事中统一思想。

为让每个党员都扛上责任,结合村中的实际,他创新并实行“街长制”,结合基层治理网格建设,让每名村“两委”干部担任街长,分包到街,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姚郭庄划分为5个网格,让党员担任网格员,明确“群众有诉求,党员第一时间到;村里有任务,党员先顶上”的要求。同时,推动新老党员互助,让队伍越发有活力。

“村里的事,群众最有发言权。”当党员冲在一线之时,赵亚男又推动村中形成党群议事机制。大事小情,都让党员和群众代表坐下来商量。党群一心、群策群力,在村庄凝聚出澎湃的发展动力。

想让日子舒心,整洁优美的村庄环境是基础。要整治环境,赵亚男还是坚定理念:“党员必须先带头!”要求他人做到的,先从自己做起,赵亚男从自家先清理房前屋后的杂物,主动带着村“两委”干部在村中扫垃圾、拆违建、通水沟。

“你看这路干净了,出门多舒坦。环境好了,游客才愿意来,咱日子不就更有奔头?”开展卫生清理时,赵亚男还不忘借机和村民多交流。看到党支部书记有思路,党员干部带头冲锋,村民们很感动,开始主动加入环境整治中。

整治环境期间,赵亚男还不断筹措整治资金,跑项目、找支持,开展道路硬化、绿化提升等工作。以前村里路灯年久失修,总是出现故障,村民意见纷纷。2023年,赵亚男多方协调,将这件便民实事落地——全村换上太阳能路灯。夜晚亮堂堂的,乡亲们见了他总说:“亚男,这灯真亮,照得心里都暖。”

“想让村庄长久发展,致富才是硬道理。”这也是赵亚男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知,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必须找准发展路子。为此,他拉着村里的党员干部,自掏腰包跑了多个发展好的村子“取经”,反复琢磨后,敲定了发展近郊游、做活红色研学的方向。

定了方向就全力干!

赵亚男主动对接专业团队,一步步把村里的红色基地盘活,利用拆除违建腾出的集体空地,把中原地区的旧家具、老物件与墙体结合,建起300米长的农耕文化墙。利用空闲老宅,打造姚郭庄村史馆及幸福院,修缮百年老屋;利用老物件、家训、家谱等材料和革命先烈事迹,建设村史馆。

在赵亚男的助推下,村里还成立了集体农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红色教育、特色民俗等。如今,特色村街开始吸引越来越多市民前来欣赏游玩,不仅让集体经济增收,还带动了村民致富。

多年来总是忙忙碌碌,虽然有压力、很辛苦,但赵亚男从不埋怨一句。在他的心里,能为村民多服务,能看到大家露出的微笑,就是最大的欣慰。

赵亚男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也作出了随时服务的承诺。村里独居老人多,他常组织党员干部上门看望,陪老人说说话,了解生活情况,及时解决各种困难;村里一些留守儿童放学后没人管,他协调村里腾出房间,拉着党员和返乡大学生办起“爱心课堂”,让孩子们有人管、能学习。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赵亚男还积极探索“民情收集—办理—反馈”工作模式,让党员每周走访群众,诉求能当场处理的绝不拖延,解决不了的及时向上反映协调,最终解决后向群众公示反馈。近年来,涉及饮水、电路、就业等大小事,村里解决了一大批,真正温暖了群众。

如今的姚郭庄村,产业兴了、组织强了、环境美了,乡亲们的日子也过得甜滋滋的。取得了成绩,赵亚男却不骄傲,初心不改、继续拼搏,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

赵亚男(左)向村民了解情况。本报记者 杜挺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