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3日

破茧于“黑” 成蝶于“新”

——焦煤集团工会以“工”为笔绘就新质生产力图景

本报记者 李新和

井下千米深处,智能掘进机按预设轨迹精准作业,屏幕前的矿工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实时调控参数;地面车间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技术骨干围坐探讨“绿色开采”新工艺,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节能降耗的优化方案……这是焦煤集团工会推动新质生产力落地生根的生动场景。从“人力密集”到“智能高效”,从“黑色开采”到“绿色转型”,该集团工会组织正以“搭平台、聚合力、育人才”为抓手,展开了一系列极具开创性与实效性的实践探索,让传统煤业在科技创新与技能升级中迸发新动能。

把准“创新脉搏”

让老工匠遇见新赛道

“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数据。”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第三届中原大工匠、焦煤集团赵固一矿劳资科一级技能师李满意的工作日记里,记录着转型的阵痛与突破。当智能化采煤设备进驻矿井,不少像李满意这样的老工人一度“跟不上趟”。工会敏锐捕捉到技术迭代中的职工需求,积极督促企业制定并严格落实技术工人培养规划与培训制度。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建立紧密协作机制,依据不同岗位的差异化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方案。例如:针对采煤一线工人,精心组织智能化采煤设备操作与维护专项培训;对于机电维修人员,重点加强先进机电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专业培训。

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构建以促进技能提升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技能提升奖励基金,对成功取得更高技能等级的工人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并在职业晋升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同时,秉持品牌化、多元化、智能化的办赛理念,精心打造具有鲜明焦煤特色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品牌。每年定期举办焦煤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竞赛范围广泛覆盖采煤、掘进、机电、通风、地测、非煤等多个核心专业领域。在竞赛形式上大胆创新,除保留传统的实操考核环节外,新增理论知识竞赛、创新项目展示等多元化竞赛内容。充分借助智能化技术手段,开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新竞赛模式,极大地拓展了职工参与竞赛的渠道与空间。通过竞赛平台,成功选拔出一批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卓越的工匠人才,为企业打造了一支位于产业工人前沿的高技能“领军方阵”。

该集团工会还紧密围绕企业产业特点与职工实际需求,致力于构建涵盖企业工匠、产业(行业)工匠以及地区工匠的多层次、递进式工匠人才梯次培育结构。在企业内部,积极开展“焦煤工匠”评选活动,对在本职岗位上技术表现突出、工作业绩显著的职工授予“焦煤集团大工匠”荣誉称号,并给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在此基础上,从企业工匠中择优推荐参加行业工匠评选,同时加强与地方工会的深度合作,积极推荐优秀工匠参与地区工匠评选。逐步建立起与国家、省级工匠人才选拔培育体系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套层次分明、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选拔培育长效机制。

架起“协同桥梁”

让小智慧汇聚大能量

“单打独斗难突破,抱团取暖才能赢。”该集团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煤矿产业链长、技术交叉性强的特点,工会牵头组建了“产学研用”协作联盟,组织工匠人才积极开展结对组团、供需信息互通、多领域“揭榜挂帅”等一系列专项活动。

工匠们纷纷施展技能特长,深入生产一线,为企业精准送技术、高效解难题、全力促创新。面对采煤工作面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挑战,工匠团队凭借精湛技术与不懈努力,成功研发出一套全新的采煤工艺,有效提高了煤炭产量,同时显著增强了生产安全性。在工匠们的引领带动下,企业职工积极投身技术革新、技术协作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成立了众多职工创新工作室,围绕生产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展开深入创新研究。近年来,焦煤集团各级创新工作室共创造成果数百项,培训职工近万人,为企业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人才是资源,也是优势。为此,该集团工会充分依托工匠人才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步伐。积极引导支持企业科研机构携手共建实验实训平台。例如:打造煤炭开采与加工实训基地,工匠人才深度参与实训课程设计与教学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专业、实用的实践操作培训。鼓励工匠人才积极参与承接科创成果转化、技术攻关等重大项目,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智能化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有力推动了科研成果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快速转化与应用。

大力鼓励建立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搭建起行业、区域内工匠人才常态化交流的优质平台,是该集团工会推动产改工作的又一精彩之笔。该集团工会定期组织开展同行业技能研讨、行业间技能交流、创新成果展示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工匠们得以充分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实现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并顺应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组织开展工匠人才数字化技术技能交流培训,邀请数字化技术领域专家为工匠们深入讲解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场景与实践案例,着力提升工匠人才适应技术变革与产业转型的综合能力。

如今,“人人想创新、事事能改进”的氛围在矿区日益浓厚。

筑牢“保障基石”

让新动能跑得更稳健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既需要创新热情,更需要工会护航。在人工智能时代,工匠价值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不仅体现在传统的精湛技艺层面,更体现在对新技术的敏锐掌握与高效应用能力、卓越的创新思维以及跨学科融合能力等方面。

为保障发挥各类劳模、工匠的创新能力,该集团工会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用心用情为工匠们发挥聪明才智滋润肥沃的土壤。沐浴着工会的浇灌,工匠们巧妙地将传统技艺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精细化升级。

现在,当你步入各个煤矿,发现工匠们在设备维护中,借助人工智能诊断技术,能够迅速、精准地判断设备故障,大幅提高维修效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炭生产各环节的优化应用,而跨学科融合能力则有助于整合不同领域知识,为企业解决复杂难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同时,该集团工会主动作为,与专业培训机构达成深度合作,精心开设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智能控制等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鼓励工匠们全程参与企业的智能化项目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搭建人工智能创新专属平台,全力支持工匠们开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创新项目。

当“新质生产力”的号角吹响,煤矿不再是“傻大黑粗”的代名词。在焦煤集团,老矿工正带着青年技术员破解设备兼容难题;在工作室和生产一线,一线班组与科研院所的跨界合作正将“矸石再利用”专利转化为产能……该集团工会现在正以“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职工最直接”的优势,把工人的智慧拧成创新的“一股绳”,让每一个工位都成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细胞”,推动百年煤企在转型赛道上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