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4日
“小切口”里书写法治大文章
——焦作市人大常委会十年立法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杜 玲
八月的山阳大地,大沙河碧波荡漾,北山层峦叠翠。太极拳传承人陈炳在温县陈家沟带领学员晨练,一招一式间流淌着中华武术的千年气韵。“《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实施后,传承有了‘护身符’,发展有了‘导航仪’。”陈炳的话语中透着底气。十年砥砺奋进,焦作市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地方立法权,已迎来第十个春秋。
2015年7月,地方立法权的获得,开启了焦作法治建设新篇章。十年来,制定18部饱含民生温度、彰显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规,作出2件法规修改决定,如坚实的基石,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精准落笔:以法治之力守护“金山银山”
十年前,北山满目疮痍,私挖乱采留下的矿坑触目惊心。2016年,我市首部地方性法规《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应时而生。两次修正,持续加大保护力度。今日北山,已成为焦作产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引擎”。站在修武县七贤镇一处覆绿成功的矿山治理点,昔日的荒芜已被郁郁葱葱的绿意取代。“条例就是‘尚方宝剑’。”一位基层干部感慨,“现在,谁破坏法律就追责谁。”这正是“小切口”立法精准发力的体现。
怀川大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呼唤独特的法治保障。《焦作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属全省首创,推动“太极故里·山水焦作”加速融合;《焦作市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条例》力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焦作市四大怀药保护和发展条例》全国首创,让太极圣地、怀药之乡的金字招牌在法治轨道上熠熠生辉。
情系民生:为“一老一小”筑起温暖港湾
解放区焦北街道“幸福楼院”里,老人们围坐聊天,孩子们在干净整洁的小院嬉戏。这一源于焦作基层实践的楼院协商治理模式,被正式写入《焦作市城乡社区治理促进条例》。法规背后,是焦作立法始终如一的民生情怀。
“入园难”“接送远”曾是家长心头的焦虑。《焦作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实施后,一批新规划建设的学校拔地而起。高新区某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今秋将迎来首批孩子,家长李女士松了口气:“法规说了要同步建、同步用,孩子在家门口入园,踏实了!”
从《焦作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焦作市大沙河保护条例》守护蓝天碧水,到《焦作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聚焦银发需求;从《焦作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焦作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提升城市“颜值”,到《焦作市公园管理条例》增添休憩空间……一部部“小切口”地方性法规如同细密的针脚,缝补城市治理的薄弱环节,精心编织高品质生活的美好图景。
深耕善治:让法治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在焦作,“文明”不仅是一种道德倡导,更是一种受法律规范和保障的行为准则。《焦作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对饲养宠物扰民行为、就医就学秩序问题等热点进行明确规范,为焦作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注入法治动能。
校园安全牵动万家。《焦作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条例》构建起严密的安全防护网。山阳区一所小学门口,曾经拥堵混乱的小摊贩已不见踪影,新设的护学岗和清晰标识保障着孩子安全。“周边环境清爽了,安全更有保障,这是看得见的法规力量!”一位值班老师深有感触。
机制创新:夯实高质量立法坚实根基
高质量立法,离不开科学机制的支撑。十年来,我市持续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全市设立1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如同深入街巷阡陌的灵敏触角;60名专家组成的“智囊团”和2个立法基地,为法规注入专业智慧。
“双组长(人大+政府)+专班推进”的高效起草模式,让《焦作市四大怀药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法规精准回应产业需求;“小切口”“攻关立法”的创新实践,确保法规务实管用。多部法规在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获得全票通过,《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和卫河协同立法项目更获评省人大系统“出彩工作”。
落地有声:让法规条文走进现实生活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每部新法规的出台,市委宣传部、市人大常委会必举行新闻发布会,通过报纸、电视、新媒体进行深入解读。2024年,首次对《焦作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开展立法后评估,“人大主导、部门协同、专家支撑、公众参与”的评估模式,对法规实施效果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
推动法规“进入执法、纳入监察、融入司法、列入普法”,我市制定专门决定,打通法规落地“最后一公里”。在市龙源湖公园,《焦作市公园管理条例》的宣传牌随处可见,管理员老张说:“有了法规撑腰,劝导不文明行为更有说服力了。”
十年法治深耕,硕果盈枝。一部部带着焦作印记、回应焦作需求的地方性法规,如春风化雨,融入怀川大地的肌理,守护着绿水青山,塑造着城市品质,温暖着万家灯火,也为基层善治打开了新境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市人大常委会继续以饱蘸法治深情的如椽之笔,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怀川大地,奋力擘画更加壮丽美好的法治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