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4日
你们是火种,我们是光
各位先辈们:
展信如晤。
此刻,我坐在南京城明亮的图书馆里,窗外梧桐如盖,孩童的嬉笑声穿过街道。而当我提笔写下“1937”这个数字时,指尖竟微微发颤——你们在血色寒冬中守护的火种,今日已成燎原之光。
八十八年过去了,南京的梧桐树依然苍翠,秦淮河的桨声灯影里,孩子们笑着追逐风筝。可每当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冰冷的“300000”数字仍会刺痛我的眼睛。展柜里那双小小的童鞋、墙上密密麻麻的姓名、幸存者照片中渐渐暗下去的容颜……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你们所经历的,不是史书上一笔带过的“战乱”,而是血与火中一个个具体的人。
你们或许是在南京城墙下用身体挡住刺刀的士兵,或许是国际安全区里偷偷传递情报的女学生,又或是那个在日记本最后一页写下“妈妈,我好冷”的孩童。今天,我想告诉你们:你们的名字或许湮没在时间里,但你们用生命守护的未来,我们看见了——
昨日,我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面锈迹斑驳的怀表墙刺痛了我的眼:3000多块永远凝固在1937年12月的表盘,像大地结痂的伤口。玻璃展柜里,半块烧焦的月饼紧挨着半页家书:“娘,等赶走倭寇,儿回家陪您过中秋……”这行字,被时光浸染成深褐色。先辈啊,你们是否知道?八十年后的中秋节,南京城南的熙南里挂满彩灯,桂花酒酿的甜香飘过十里长街,孩子们提着玉兔灯笼追逐嬉闹……你们没能咬下的那半块月饼,如今已化作万家团圆的甜。
那年秦淮河漂满血沫,而今画舫摇碎一河星影;那年紫金山回荡炮火,而今天文台的穹顶正探向银河。你们用脊梁顶住倾塌的山河,在焦土中埋下未来的伏笔:金陵机器局炸毁前抢运的零件,成了长江大桥的铆钉;金陵大学西迁时裹在棉被里的稻种,已哺育出万亩良田。你们看!当年被炸断钢骨的铁轨上方,复兴号正以350公里的时速穿透晨雾——那声汽笛,是写给你们的史诗。
纪念馆出口处有十二朵铜铸的蒲公英。我将手掌覆上其中一朵,金属的凉意直抵心口。一阵风吹过,穹顶的镜面将我的身影与你们的足迹重叠。原来,从未有真正的“过去”:你们是火种,我们是光;你们是誓言,我们是回响。
此致
敬礼!
贾卉婷
2025年7月31日
(贾卉婷,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 指导老师:谢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