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9日

一“枣”鲜 红遍天

行动记者:董柏生 闫海波

行动地点:修武县王屯乡新庄村

立秋前后,各种鲜果争相上市,修武县王屯乡新庄村及其周边的千亩大枣也相继青衣变红装,走出“闺门”,与广大消费者甜蜜“相约”。

8月16日下午,记者驱车从黄河大道拐入通往新庄村的小郜路,眼前一亮,两三公里长的路两旁,尽是枣园,一些农户已在路边搭建起遮阳棚,摆出青红相间、香甜可口的大枣,待游客挑选。

走进新庄村,就像进入了一个大枣园。穿村而过的小郜路两侧、村里的5条街道两旁、农户门前全是枣树,挂满枝头的大枣将树枝压弯,香气四溢,甚是喜人。

“俺村种大枣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大规模种植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现在全村247户,家家院落里和门前两边都有三五棵枣树,全村将近1000亩地,800多亩种的都是枣树,有7个大型枣园、40个小型枣园。”说起村里与枣的渊源,新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小虎自豪感拉满。

相传,新庄村民种植大枣始于明朝,最初因从海外引进而得名“洋笨枣”,曾被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后改叫“阳贝枣”,品种为该村独有。

“俺村现在还有一棵300多年的枣树,在王平家的院里呢!”

来到王平家,王平的妻子正和小孙子在一棵粗壮高大的枣树下摘枣。记者注意到,这棵由修武县人民政府挂牌“国家古树名木”的枣树,树龄为300年,保护等级为二级。

即使已历经300年沧桑,这棵树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树冠更是遮住了大半个院落。

“现在的矮化枣树,一般一棵年产百八十公斤,而俺这棵老树一般年产都在200公斤以上,品质口感和现在的新品种没啥差别。”王平说。

走访间,记者遇到了从枣园出来“透气”的村民闫保良。他说,新庄人对大枣有感情,自己的将近三亩枣园也经营十来年了,效益非常可观。

对大枣充满感情的新庄人,近些年引进了新型矮化冬枣、蟠桃枣等新型品种,发展规模化种植。加上生态、绿色的种植模式,枣果深受各地消费者青睐。目前,新庄村年产鲜枣110余万公斤,产值超千万元。依托特色大枣种植,2023年,新庄村被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种植户的烦恼是党委、政府关注的焦点。为了持续打响特色农业品牌,王屯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成立“大枣之乡区域党委”,不断在大枣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上谋突破,在全乡开展果树进村活动,进一步扩大枣树种植面积,目前新庄村已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连片种植枣树,总面积1200余亩。为了解决鲜枣保鲜期短、不易于长距离运输等难题,新庄等村联建成立了强村商贸公司,在与农业专家、科技部门进行技术攻关的基础上,先后推出枣酒、枣醋、枣花蜜、枣脯、枣脆等深加工产品,持续提升新庄大枣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依托“一村一品”乡村林果文化特色,培育休闲采摘典范,实现“生产+加工+品牌+营销”全产业链开发,拓宽了群众致富和集体增收新路径。

为进一步提升新庄大枣的知名度,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新庄村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大枣采摘促销活动。

“俗话说,日食三枣,岁月难老。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做好‘土特产’文章,修武是中国长寿之乡,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我们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延伸特色优势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同时积极推动农业与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果蔬采摘四季精品文旅路线,做到‘一枣鲜,红遍天’,让特色农产品成为修武的又一张文化名片。”王屯乡党委书记常香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