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9日

— 焦作市中医院热烈祝贺第八个中国医师节 —

岐黄薪火传 仁心护万家

谢静红:悬壶济“眠”的“守梦人”

本报记者 朱传胜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一夜安眠成为不少人的奢望。市中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谢静红,凭借30余年的深厚积淀与不懈探索,在新兴的睡眠医学领域开辟绿洲,为无数辗转难眠的患者点亮希望,成为守护城市夜晚安宁的“守梦人”。

从医30余载,谢静红始终在医学高峰上不懈攀登。她曾远赴上海华山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顶尖机构进修,深耕脑病研究与治疗。在市中医院人民院区组建脑病科二区后,她敏锐发现:近半患者饱受睡眠障碍困扰。彼时,睡眠医学作为新兴学科,专业诊疗稀缺,患者辗转求医,误诊率高,苦不堪言。

“不能让患者在失眠的痛苦里继续煎熬,必须为这些患者建立一个专业的诊疗阵地!”怀着这分责任感,谢静红主动请缨、积极推动。在她的努力下,市中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应运而生。该中心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脑病科的雄厚实力,融汇现代医学多中心、多靶点诊疗技术,为各类睡眠障碍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凭借显著的疗效和优质的服务,短短3年,这里便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成为医院一张闪亮的特色名片。一位长期依赖安眠药的患者在她的个性化调理下,逐渐摆脱药物依赖;一位因焦虑失眠的年轻人,经过中药调理和心理疏导,重获健康睡眠……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今年3月,焦作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睡眠专业委员会成立,谢静红众望所归当选首任主任委员。这不仅是对她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她为区域睡眠医学发展作出贡献的赞誉。

焦作市中青年名中医、仲景国医传人、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对象、青苗人才指导老师……光环之下,谢静红始终保持“程门立雪”的求学热忱。她拜全国名老中医王立忠为师,利用周末跟诊学习;六赴南阳仲景书院深造,在中医瀚海中汲取精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她深有感触,“救死扶伤的天职,需要精湛医术支撑;而医者的初心,就在永不停歇的勤学路上。”她始终铭记,用专业与仁心为患者定制最佳治疗方案。

从脑病专家到睡眠医学开拓者,谢静红用专业与坚守,为黑夜中的失眠者点亮明灯。在她心中,患者安然入睡,便是医者最大的幸福。

赵金岭:经方济世写大爱

本报记者 朱传胜

“步入医门数十年,至今已成栋梁才。”这是首届全国名中医毛德西对弟子——焦作市中医药心血管科主任赵金岭的评价。从太行山深处走出的农家子弟,到享誉一方的中医名家,赵金岭用一味味经方,书写着医者仁心的大爱篇章。

赵金岭的医术之路,是虔诚求学之路。他先后拜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首届全国名中医毛德西教授为师,潜心钻研经方辨治心血管疾病精髓。为进一步深研仲景之学,他赴南阳仲景书院进修两年,获“仲景国医传人”殊荣。2024年,他又拜师全国名中医、著名心血管病专家王阶教授,不断汲取大家智慧。这分对岐黄之术的执着,让他在河南省中医知识竞赛中屡获殊荣,更让他在临床中如鱼得水,用精炼的药方攻克头晕、心慌、失眠等疑难杂症。

作为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焦作市唯一培养对象,赵金岭的学术地位日益彰显,身兼中国中医药信息促进会经方分会心肾协作组主任委员、省方剂学会常务委员等职。然而,他并未故步自封。他清醒地认识到,心血管病瞬息万变,生死只在一线间。为了汲取现代医学的精华,他曾远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顶尖机构进修,熟练掌握了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西医处理手段。在他看来,中西医并非对立,而是强大的互补。“西医的长处在于急救与介入,而中医的优势在于调理与治本,尤其在处理顽固性心衰、减轻西药毒副作用方面,中医药大有可为。”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胸襟,让他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独特诊疗风格。

这分仁心与仁术,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一位92岁高龄的王奶奶,因严重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家属拒绝后慕名找到赵金岭。他凭借精湛的经方运用,仅用1个月时间,就让老人的症状完全缓解,心电图恢复正常,免除了手术之苦。这样的案例,在他的从医生涯中不胜枚举,每一例都是对他“矢志岐黄济苍生”初心的最好诠释。

如今,作为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赵金岭又将“战场”搬到了抖音直播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健康知识。从诊室到云端,从传承到创新,赵金岭始终以一颗赤诚的仁心,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心血管健康。

王海军:正骨济世暖乡邻

本报记者 朱传胜

在市中医院,提起骨二科主任王海军,患者们总会竖起大拇指。他的一双手,既能施展中医正骨的神奇,让骨折脱臼者瞬间复原;也能握紧手术刀,在无影灯下攻克高难险关。从医30余载,他始终怀揣着“为乡亲祛病痛”的初心,用仁心与妙术温暖着无数乡邻。

1987年,从温县农村走出来的王海军,怀揣着“为乡亲祛病痛”的初心考入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他扎根家乡医院,深知“医术可前行,医者不能忘本”。为精进医术,他先后奔赴北京、上海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顶尖机构进修,将中医正骨绝技与现代医学深度融合。

门诊室里,他的双手仿佛有“魔力”:四肢骨折患者,经他1分钟手法复位便能免开刀之苦;腰椎小关节错位的老人,几分钟按摩后就能直身行走;就连哭闹的脱臼幼儿,也能在他逗笑间完成复位。他总会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叮嘱家长“有事随时找我”,这分细致让患者如沐春风。

“让患者花最少的钱,获最好的疗效”,是刻在他骨子里的准则。从医至今,他始终坚持能不做的检查坚决不做,能保守治疗的绝不手术。这分源于乡土的质朴,让医术有了温度——患者常说:“王医生的手不仅能治病,更能暖人心。”

手术室里,他是敢啃“硬骨头”的勇者。今年3月,97岁的侯奶奶股骨转子间骨折,伴心律失常、房颤等重症,手术风险极大。王海军带领团队反复推演,制定周密方案,最终成功完成手术,为高龄患者赢得生机。从创伤骨科到断肢再植,从人工关节置换到肢体畸形矫正,他带领团队不断突破,用中西医结合诊疗为患者撑起希望。

从一名农村走出来的学子,到患者信赖的骨科专家;从传承中医正骨绝技,到开展高精尖手术,王海军用行动诠释了一名新时代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在他手中,冰冷的器械与温热的双手共同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为无数患者撑起了健康的脊梁。如今,即将退休的他依然活跃在救治病人的第一线,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

谈建新:以创新为帆的康复领航者

本报记者 朱传胜

在市中医院,谈建新是推动康复医学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省康复区域诊疗中心主任,他师承针灸名家盛灿若,精通各类针法,以精湛医术赢得患者“妙手回春”的口碑,同时更以开放姿态拥抱科技,用代码赋能传统康复,引领区域康复学科破浪前行。

踏入市中医院人民院区康复大厅,两面锦旗墙格外醒目。每面锦旗背后,都是患者对他及团队的深深信赖。谈建新精通针灸、水针、浮针等技法。他身兼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是医术与管理的“双料”专家。曾经十余人的小科室,在他的带领下,已发展为拥有136名医护技人员的全院最大科室,并成功晋级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与河南省康复区域诊疗中心,实现了从规模到内涵的质变飞跃。

2017年,谈建新主导设立并不断完善人民院区康复大厅,构建起医学专业化、设备现代化、服务规范化的基地,形成了覆盖12大亚专业的立体诊疗网。在这里,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交融:上海岳阳手法结合现代解剖学实现筋骨同治;岭南正骨技法融合影像学达成绿色精准;产后康复中心借助盆底肌电评估,为产妇定制个性化方案。

创新,是谈建新最鲜明的标签。他主持科室开展省级科研项目《基于微状态和脑功能连接网络电针康复疗效临床研究》,并大力引入智能化设备集群:外骨骼机器人助力患者重建步态;脑机接口设备实现“意念驱动”虚拟训练;经颅磁导航精准定位病灶提升疗效。当古老银针邂逅现代代码,传统康复焕发出强劲生机。

不仅如此,他敏锐把握“体卫融合”趋势,推动医院与市体育局合作成立了焦作市体育医院,集体检、治未病、运动康复于一体,为慢病人群和运动损伤者开具“科学运动处方”,将康复关口前移,打造了“3分钟评估,5分钟治疗”的高效干预模式。

从诊室到区域中心,谈建新以针为笔、以科技为墨,在怀川大地绘就中医康复现代化图景。他既是守护生命质量的医者,更是区域康复医学的领航者,在针尖与代码的交响中,持续书写康复事业的新篇章。

郭林:为肾病患者重启“第二人生”

本报记者 朱传胜

对尿毒症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是维系生命的“生命线”,但每周三次往返医院,却像无形的枷锁,将生活牢牢捆绑。而在市中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主任郭林手中,这条“生命线”有了新的可能——他以精湛医术与不懈探索,为众多透析患者点亮了摆脱机器、重启人生的希望。

“是郭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年近七旬的毋阿姨难掩激动。不久前,她还因肾衰竭依赖每周三次透析,生活黯淡无光。经郭林精心治疗,她的肾功能奇迹般恢复,如今已脱离透析3个月,各项指标趋于正常,正筹划着下周的江西之旅。从被透析日程牢牢困住,到拥有说走就走的自由,毋阿姨的重生,只是郭林创造的众多生命奇迹之一。

在不少患者认知里,一旦开始透析便意味着终身依赖。但郭林始终坚信,通过积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部分患者的肾功能有望逆转。年近七旬的孔叔叔曾靠每周3次透析续命,经他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后,肌酐从尿毒症水平降至130μmol/L,已1年多无需透析;谢阿姨的肌酐则从716μmol/L降至176μmol/L,脱离透析半年来,买菜、做饭样样不落,生活回归常态。当透析机的滴答声渐远,当化验单上的数值稳步回落,这些曾被疾病束缚的生命,终于重新握住了生活的“方向盘”。

作为市医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市中医医疗机构血液净化质控中心主任,郭林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创下多个“首例”:2017年完成河南省首例穿刺法腹膜透析导管植入术;2018年开展焦作市首例“动静脉内瘘PTA”(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多年来,他个人年手术量近800台,用一把手术刀为患者开辟出一条条“生命通道”。2024年,他再次突破,成功完成河南省地市级医院首例经皮上腔静脉直接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为复杂中心静脉闭塞患者带来新希望。

从诊室到手术室,从临床探索到技术突破,郭林这位肾病患者的“生命摆渡人”,正以前沿技术与仁心仁术,在焦作大地上续写着肾病治疗的新篇章,为无数濒临绝望的家庭重燃生命之火。

廉文隆:“斜杠医生”的大爱情怀

本报记者 朱传胜

在焦作市医疗领域,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廉文隆宛如一颗璀璨的多面星,是位独特的“斜杠医生”。舞台上,他怀抱吉他,指尖流淌出悠扬旋律,是尽情弹唱的文艺青年;抖音里,他妙语连珠,将晦涩的健康知识讲得生动有趣,是备受欢迎的健康科普达人;生活中,他心灵手巧,电焊、走管、铺设地砖样样精通,是无所不能的巧手工匠;而在医院,他则是用仁心与匠心守护患者健康的肛肠专家。

今年6月,肛肠科焕然一新的病区正式启用。这是廉文隆带领团队响应“过紧日子”号召,化身“装修突击队”打造的——他们利用下班和周末时间,亲手粉刷墙面、安装照明、整理设施,精打细算将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只为给患者更舒适的就医环境。

深耕肛肠诊疗20余载,廉文隆最懂患者的难言之隐。新病区的一大亮点,是他率先在公立医院推行“男女分诊分治”模式:经他积极协调,科室配备了专职女麻醉师,医院特设专属手术室,女性患者从咨询、检查、麻醉到手术、术后护理,全程由女性医护人员负责,彻底化解隐私尴尬,用细节守护患者尊严。

“单纯西医难达理想效果,中西医结合才能兼顾疗效与功能保护。”这是廉文隆的诊疗哲学。孟州患者郝先生因混合痔嵌顿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对手术充满恐惧。廉文隆先用穴位麻醉手法复位缓解剧痛,后经多学科会诊纠正贫血,最终实施根治手术;术后辅以中药熏疗、药浴等特色疗法,让患者全程近乎无痛,彻底改变了对痔疮手术的认知,也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开辟出“廉式路径”。

在廉文隆看来,医生的职责远不止治病。79岁偏瘫老人因粪石堵塞肠道生命垂危,无法到院,他下班后直奔家中,不顾脏臭徒手掏出鸭蛋大的粪石,不仅挽救生命,还意外缓解了老人女儿多年的精神焦虑;八旬孤老秦大爷住院无人照料,他亲手清理排泄物、清洗衣物,甚至顿顿做饭;武陟义诊途中,他跪地清理车祸青年口中的呕吐物,为抢救赢得时间……“救患者一命,更有成就感”的朴素信念,让他的白大褂始终散发着人性的温度。

在肛肠疾病这方“方寸之地”,廉文隆用一颗仁心、一双巧手、一腔大爱,写下了最温暖的篇章。

魏小兵:浊毒学派怀川新传人

本报记者 朱传胜

7月2日,随着“名医聚‘焦’”工程深入推进,国医大师李佃贵亲临市中医院传经送宝,为怀川中医药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万众瞩目下,一场庄重的拜师仪式隆重举行,市中医院肝胆脾胃老年病科二区主任魏小兵正式拜入李佃贵门下,敬茶、接书、行大礼,成为浊毒学派新一代传人。仪式一结束,他便立即邀请师父深入病房,现场指导疑难病例诊治,在实战中求取“真经”。这一举动,正是他“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从医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标志着国医大师学术思想在怀川大地落地生根,薪火相传。

作为“名医聚‘焦’”工程结出的硕果之一,魏小兵的拜师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焦作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生动缩影。多年来,他深耕中医肝胆脾胃领域,积极融合现代医学技术,左手执西医之精准,右手持中医之调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临床中,他秉持“调肝和胃、扶正祛邪”之法,既继承省名中医陈百顺“六经辨证、肝脾同调”的学术思想,又师从国医大师李佃贵钻研浊毒理论,将多维辩证用于消化肝胆病及老年衰老性疾病治疗,在萎缩性胃炎、消化道癌前病变、溃疡性结肠炎、便秘等病症中屡创佳绩。74岁的张大爷确诊贲门癌后,因顾虑手术风险拒绝治疗。魏小兵创新运用“解毒化浊、益气扶正”理论,为其进行3个月中药调理,肿瘤溃疡面从1.5厘米缩至0.3厘米,生活质量显著提升。71岁的肝癌术后患者侯大爷,术后虚弱卧床,经魏小兵中药内服配合督灸治疗,仅2个多月各项指标回归正常。这些真实的病例,是浊毒理论在怀川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有力证明。

魏小兵既是中医专家,又是消化内镜专家。他将中西医技术融会贯通,在微创手术中展现出高超技艺。无论是胃肠早癌的精微切除,还是肝硬化大出血的急诊止血,他总能化险为夷,为患者赢得生机。

从传承到创新,从理论到实践,魏小兵以一名浊毒学派新传人的使命与担当,将国医大师的学术薪火在怀川大地赓续传承,用仁心仁术守护患者生命“胃”来,书写着新时代中医人的奋进篇章。

李红宇:以多元疗法为脑病患者撑起希望晴空

本报记者 朱传胜

在市中医院解放院区,脑病科一区与四区的走廊上,常有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那便是李红宇。作为两个病区的主任,他将“忙碌”化为日常,无论是深夜急诊,还是凌晨抢救,只要患者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从医20余载,他始终坚守医者初心,用仁心仁术守护着无数患者的“生命中枢”。

脑病科收治的多为中风、痴呆、眩晕、失眠等疑难病症,患者往往失语、失能。面对这些“沉默的挑战”,李红宇带领团队深耕中医脑病领域,确立以痴呆、眩晕为主攻方向,融合神志病、颤病等中医综合治疗体系,打造了一支中西医并重的专业团队。

面对日益增多的痴呆患者,李红宇潜心钻研,推出“擎天四柱疗法”。“脑为元神之府,清阳之气在上则脑精神明。”他解释道,该疗法通过中药汤剂、醒神开窍针法、高压氧与西药联合应用,如同四根擎天巨柱,稳固脑部清阳之气,有效改善患者智力与生活质量。60岁的王叔叔因脑梗导致认知障碍,几近丧失自理能力,经此疗法1个月治疗,病情显著好转,出院后持续康复,让家人看到了“不敢想”的希望。

针对急性脑血管病,李红宇团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开通卒中绿色通道,多项技术省内领先。面对中风康复难题,他又提出“六位一体康复法”:辨证施药、中药透药、心理疏导、针灸推拿、作业疗法与西药协同,实现早期介入、序贯康复,极大提升了患者回归家庭与社会的可能。

三伏天穿棉袄求医,这样的奇事在李红宇的诊室并不罕见。他曾接诊多名此类患者,年龄最小的仅20多岁。面对这些“反常”病例,李红宇运用独创的“补阳”理论,结合火神派观点,成功让患者脱去棉衣,回归正常生活。他创新性地提出,气血阴阳及五脏六腑均可产生气滞,并注重辨证施治,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李红宇,这位脑病治疗领域的“擎灯人”,以医者的担当与智慧,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患者构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书写着新时代中医人的精彩篇章。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王梦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