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9日

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德技双馨护怀川 名医聚“焦”勇攀登

本报记者 朱传胜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记录下这群白衣执甲、守护生命的医者群像。他们以“德馨于行”的温度,将医者仁心化作病榻前的涓涓暖流;以“技精于勤”的高度,勇攀医学高峰,不断创造生命奇迹;以“名医聚‘焦’”的广度,构建区域医疗高地,让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怀川百姓。这里,有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有德技双馨的模范标兵,更有锐意进取的创新团队,他们共同构筑起守护焦作人民健康的坚实长城。

“医者之道,德为灯,技为刃。”该院党委书记于拥军说,“我们始终将医德医风建设视为医疗服务的灵魂,将技术创新作为强院之要,将人才汇聚作为兴院之策。在名医聚‘焦’工程引领下,全院上下正以更饱满的热情、更高超的技艺、更优质的资源,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奋力书写守护区域百姓健康的新篇章。”值此医师节,我们走近这群白衣执甲者,看他们如何以仁心为墨、以精术为笔,在怀川大地上书写着关于生命与希望的答卷。

第一篇章

德馨于行

以温度丈量医者初心

“医学必须要有人的温度。”已故医学泰斗裘法祖的这句箴言,如同一颗种子,早已在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心田里生根发芽,长成一片繁茂的森林。

在这片温暖的森林中,妇瘤科二区主任翟艳红是一棵挺拔的树。利落短发,一副眼镜,面对患者时,她总是把最温暖的笑容挂在脸上,瞬间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近三十载春秋,她专注于妇科肿瘤防治领域,以精湛的医术为女性患者驱散病魔的阴霾,

“待患者如亲人,视病人为家人。”这是患者们对她最朴素也最真挚的评价。她深知,面对“肿瘤”二字,患者和家属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身心压力。因此,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倾听,细致入微地解释,用专业和真诚为他们点燃希望的灯火。这分沉甸甸的信任与赞誉,也为她赢得了崇高的荣誉:2019年,她荣获河南省首届“医德医风模范”,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生。2022年,肿瘤内科二区主任唐东霞接续荣光,被授予“第三届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称号。一座座奖杯,是肯定,更是该院医德医风建设成果的生动缩影。

荣誉的背后,是更多默默奉献、做了好事不留名的“无名英雄”。一个寻常的午后,普外二区收治了一名腹痛剧烈的老年患者。经检查,确诊为坏疽性阑尾炎并穿孔,必须立即手术!然而,在与家属进行术前谈话时得知,老两口出门匆忙,并未带足手术费用。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该院一名医生用自己的积蓄为患者垫付了1万元手术费。家属拿着交费单,感动得热泪盈眶。

一个人的善举是偶然,一群人的坚守是必然。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持续打造“无红包”医院,全院职工公开承诺拒收红包。将患者硬塞的红包悄悄充抵成住院押金的事迹层出不穷,医院收到的锦旗和感谢信更是堆积如山。自2003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后,该院已连续19年牢牢守护着这份荣誉。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院在焦作市医疗卫生系统首家引入智能医德医风考评系统,搭建行风建设的数字化平台。这个系统将散落在日常工作中的好人好事、锦旗表扬信、红包回扣上报、举报投诉等数据全部整合,经过审核、赋分,形成每位医务人员可视化的“医德医风积分”。个人自评、科室考评、支部考评、院级考评……一个立体化的评价网络,让医德医风从抽象的道德要求,变为可量化、可追溯、可比较的具体指标,为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抓手,也让医德医风建设驶入制度化、规范化的快车道。

第二篇章

技精于勤

以高度攀登医学高峰

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终将“科技强院”作为核心战略,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临床一线,该院屡屡展现“化险为夷”的硬核实力。不久前,普通外科一区收治一名15岁男孩,因剧烈腹痛被诊断为盆腔囊性病变。经详细检查,科主任王银中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最终确诊为极为罕见的“肠重复畸形伴扭转”。这是一种发生率仅1/4500至1/7000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极易导致肠坏死、穿孔甚至危及生命。王银中果断实施手术,在错综复杂的腹腔中精准定位并切除病变肠段,成功挽救了少年的生命。

同样在7月,骨质疏松MDT多学科团队为一名辗转求医两年的42岁男子周先生揭开了谜底——他患的是更为罕见的“肿瘤性低磷骨软化症”(TIO)。该病因体内微小肿瘤分泌异常物质导致骨骼严重软化,常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或普通骨质疏松。周先生两年来饱受骨痛折磨,甚至无法正常行走。该团队通过先进的影像学和基因检测技术,精准定位并切除了隐藏在其体内的“罪魁祸首”——仅几毫米大的肿瘤,彻底解除了患者的顽疾,让他重获新生,重新挺直了脊梁。

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是该院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大力支持与前瞻布局。2024年,该院共申报新技术、新项目25项,经评审认定18项,涵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阴道病变、“十”字缝合法在肠造口还纳中的应用、食道超声引导经皮卵圆孔封堵术等前沿技术。2025年,又有18项新项目获批立项,持续为临床注入创新活力。

在科研领域,该院同样实现历史性突破。2024年12月,“焦作市肿瘤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025年1月,“河南省金属熔融骨科植入材料及新型器械个性化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该院,一举填补了焦作市骨科领域省级科研平台的空白。在项目立项方面,2025年成功获批4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其中资助类3项,创历史新高。2021年以来,累计获批省级科研项目13项,为临床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科研成果与转化应用也在加速推进。2025年,该院两项成果荣获河南医学科技奖:《手足创伤修复关键技术及体育训练促康复机理的研究》获二等奖,《子宫内膜癌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获三等奖。更令人瞩目的是,神经内科团队参与的国际多中心研究《BRIDGE-TNK》成果发表于医学核心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标志着该院科研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2025年,全院发表SCI论文13篇,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

第三篇章

名医聚“焦”

以广度构建医疗高地

在市委、市政府“名医聚‘焦’”工程的宏伟蓝图下,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前所未有的魄力与远见,精准布局,主动作为,将家门口的国家级医疗服务从“愿景”变为“实景”。

一项宏大的民生工程,离不开高瞻远瞩的战略擘画与坚定不移的执行力度。该院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于拥军、院长王虹担任“双组长”的项目推进专班,构建了“1+3+N”的立体化推进体系,即1个顶层项目专班,政策保障、场地保障、人员保障3个保障模块,N个临床学科协同体系,确保项目“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该院结合自身“肿瘤诊疗见长”的特色优势,对接群众迫切需求,共申报入选6个重点项目,涵盖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妇科肿瘤、肺部肿瘤、胃肠肿瘤、骨与软组织肿瘤、消化内镜介入诊断与治疗六大领域。该院依托大数据深度分析发现,焦作地区肿瘤患者外转就医率较高,尤其在疑难重症患者群体中,每年有相当比例的患者远赴北京、上海等地就医。瞄准这些“痛点”,该院逐一匹配国内顶尖专家资源,将中西医结合治肿瘤对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杨国旺团队,治妇科肿瘤牵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李立安团队,胃肠道肿瘤微创外科治疗牵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瑞金医院郑民华团队……精心规划每个项目,确保做到专家资源与临床需求完美匹配,真正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精准下沉。

患者张女士的母亲通过该院开通的“名医聚‘焦’服务专线”,提前预约到南京专家林勇教授的号。从确诊早期肺癌到接受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出院,全程仅用一周,便捷高效的就医体验让张女士一家赞不绝口:“不用彻夜排队挂号,不用舟车劳顿奔波,在焦作就能见到南京专家,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

肿瘤内科的年轻医生郑辉辉,是名医聚“焦”这一工程的受益者。作为杨国旺教授的“徒弟”,他不仅掌握了中医药防治化疗副作用等实用技术,更参与了“豫北地区肿瘤中医证型流行病学调查”的科研项目。“以前看文献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现在跟着杨教授查房、讨论病例,一下子就通透了!”郑辉辉的成长,是该院人才梯队建设成果的缩影。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引得来’,更要‘留得住、用得好’,让专家的智慧真正在这里开花结果。”该院党委书记于拥军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目前,该院制定“1+N”人才培养计划——每个名医团队带教1名学科带头人+N名骨干医生,通过“师带徒”“跟台手术”“进修学习”等方式,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具体而言,该院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实战带教”,专家查房时同步讲解诊疗思路,手术时现场示范操作技巧,让年轻医生“边看边学、边做边悟”;二是“进修深造”,选派骨干医生赴专家所在医院进修;三是“科研联动”,鼓励本院医生参与专家团队的科研项目,提升学术能力。

“我们将以‘名医聚焦’为契机,与北京、上海顶尖医院建立‘双基地’模式,实现专家互派、患者双向转诊;建设‘焦作市远程医疗中心’,让基层共享名医资源;推进‘肿瘤防治一体化’项目,提供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周期服务。”采访中,该院院长王虹描绘未来蓝图。

名医聚“焦”工程,是一项承载百万焦作人民健康期盼的民心工程、战略工程。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指引下,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借着这股强劲东风,以昂扬之姿,朝着打造豫北地区医疗高地的目标坚实迈进。他们的奋斗,让“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的健康焦作新格局日渐清晰——这,正是该院医者献给节日,献给这座城市最深沉、最恒久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