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9日

白衣执甲,不负生命之托

——焦煤中央医院医师群像深度扫描

编者按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谨以这篇深度报道,向焦煤中央医院所有白衣执甲的医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从夜班12小时的生命接力,到不同岗位上的初心坚守,再到中青年医师的锋芒绽放,字里行间流淌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职业的虔诚,更是医者仁心的温度与力量。

正如该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好斌所言:“医者肩上的担子,一头是患者沉甸甸的生命相托,一头是医院沉甸甸的责任担当。这份担当,藏在急诊室的灯火通明里,藏在手术台的全神贯注里,藏在病房里的耐心叮嘱里。焦煤中央医院的医师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年复一年的奉献,生动诠释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入学誓言。他们不仅是医院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是团队前行最坚实的支撑,更是守护怀川百姓生命健康最可靠的脊梁。”

该院院长范波胜则强调:“医疗质量是生命线,人文关怀是落脚点。广大医师们以技术精进践行使命,以温暖服务传递初心,让‘在家门口看好病’的承诺照进现实。”

正是这样一群可敬可爱的医者,在手术台旁、在病房深处、在急诊前沿,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坚守诠释使命。值此佳节,让我们共同致敬每一位平凡英雄,见证他们以初心致匠心,以生命赴使命的动人篇章。

本报记者 朱传胜

当城市沉入梦乡,第一缕晨光尚在酝酿,他们的身影已开始穿梭于寂静的病房;当最后一盏霓虹熄灭,手术台上的无影灯依旧通明如昼。他们是生命的守护者,是与时间赛跑的战士,是焦煤中央医院里永不熄灭的光。

他们是医生——是精密运转的“人体导航仪”,是随时待命的“生命救护车”,是患者眼中最后的希望之光。在急诊室与死神赛跑,在产房迎接第一声啼哭,在ICU守护最后一丝呼吸,在病房留下最温柔的叮咛。时间在这里被重新定义:一秒,可能决定生死;一分,足以改写人生。

他们忙得像“打仗”,累得像“透支”,可眼神里始终有光——那是对医学的敬畏,对生命的虔诚,对职业不变的热爱。

在中国医师节来临前夕,我们走进焦煤中央医院,通过立体式、多维度地扫描这群可敬可爱的白衣战士,感受他们的专业、坚守与温度。

第一

篇章

时间的刻度——

夜班12小时生命守卫战

夜幕降临,城市渐入梦乡,而焦煤中央医院的“生命战场”却灯火通明。从20时至次日8时,这12个小时,是黑暗与光明的交界,是疲惫与坚守的拉锯,更是对医者仁心最严苛的考验。8月15日,周五夜晚值班,让我们跟随时间的指针,走进这场没有硝烟的生命守卫战。

— 20:00-21:00 —

五官院区麻醉手术中心:紧急剖宫产的生命接力

20:00,产房通知:一名怀疑胎盘早剥的产妇需急诊剖宫产。值班麻醉医生迅速行动,一边呼叫二线医生支援,一边准备麻醉药品和设备。20:06,产妇送入手术室。二线医生随即到位,两人分工协作:一人连接心电监护、调整产妇体位;一人实施麻醉。20:10,麻醉成功。20:12,胎儿娩出,但哭声微弱。两名医生立即处理:一人持续管理产妇生命体征,另一人对新生儿进行面罩加压给氧。直到婴儿发出响亮的啼哭,紧张的气氛才得以缓解。“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作为无影灯下的生命安全员,患者可能记不住他们的面容,但这份守护生命的职责,他们始终铭记于心。

骨科团队全面开启骨科手术智能化新时代。

— 22:00-23:00 —

焦煤中央医院妇产科:迎接新生命的时刻

22:00,妇产科产房内灯火通明。一名产妇正在经历分娩阵痛。医生密切监测胎心监护仪和产程进展,指导产妇呼吸用力:“吸气——憋住!用力!”随着产程推进,婴儿头部顺利娩出。医生熟练地托住新生儿,快速清理其口鼻羊水,并轻拍足底刺激呼吸。“哇!”一声有力的啼哭宣告新生命的到来。婴儿被放置在母亲胸前。医生疲惫却欣慰的笑容写在脸上——迎接新生命,是这份坚守的意义。

— 0:00-1:00 —

精神卫生中心:深夜的守护

0点刚过,精神科值班医生刘医生发现一位老年患者未在床上休息。这位患者近日因情绪问题有自伤行为,手腕伤口敷料可见轻微渗液。“地上凉,坐床上休息吧?”刘医生轻声说着,将毯子披在患者肩上,小心地将她扶回病床。患者低语:“我……我睡不着……”刘医生耐心倾听,轻声安抚。经过沟通,患者情绪逐渐平复,配合护士更换了敷料。守护患者的心理安全,是精神科医生深夜的重要职责。

— 01:00-03:00 —

口腔颌面外科急诊:深夜的缝合

1:00,口腔颌面外科急诊室内,医生马朋飞正在为一位面部外伤的年轻人清创缝合。消毒时,患者因疼痛稍有退缩。“忍一忍,很快就好。”马朋飞安抚道,手上缝合动作精准而稳定。针距均匀,对合良好。缝合完毕,他仔细覆盖纱布,并详细交代术后注意事项:“伤口别沾水,下周按时来拆线。”送走患者,时间已近凌晨4时。马朋飞稍作休息,便继续整理器械,准备应对可能的下一例急诊。

— 03:00-04:00 —

影像科:为抢救争分夺秒

凌晨,救护车鸣笛声划破寂静。影像科CT室灯光亮起,值班医生张培培迅速就位。平车推来一名车祸伤者,家属神情焦急。患者额部有血迹,脚踝呈现明显异常。“车祸伤!”护士报告。团队迅速将伤者安全移上CT扫描床。张培培操作设备,目光专注地审视屏幕上逐层显示的图像,快速识别可能的颅内出血、骨折位置及内脏损伤等关键信息。这份及时的影像诊断,为临床医生的后续抢救方案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

— 05:00-07:00 —

骨三科:晨光中的责任

完成一台夜间急诊手术后,骨科张医生稍作调整。他喝了一杯咖啡,随即投入紧张的文书工作:完善手术记录,下达术后关键医嘱(抗感染、消肿、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审阅处理新发出的危急值检验报告(如异常血钾),并补充部分积压病历。清晨6时,张医生带队查房。在一位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老人床前,他仔细检查切口,轻柔活动关节评估功能:“恢复得不错,今天可以试试床边坐坐。”转向一位卧床的骨折年轻患者,他检查患肢并叮嘱:“预防血栓的运动要坚持做,踝泵练习很重要。”查房是评估病情、调整方案、指导康复、建立信任的开始。

当第一缕晨光终于洒满医院,这场跨越12小时的生命接力暂告一段落。对于焦煤中央医院的医生们而言,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夜晚。但正是这无数个普通的夜晚,汇聚成了守护生命的磅礴力量。他们用白衣执甲的坚守,兑现了“不负生命之托”的铮铮誓言。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生命的希望之路。

第二

篇章

不同的岗位

同样的初心

在焦煤中央医院,众多医师怀揣着相同的使命,坚守在不同的岗位上。他们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以守护生命为己任,在各自的“战场”上书写着医者的担当。

—— 援疆医生:卫 星 ——

作为2025年河南援疆医疗队成员,骨三科医生卫星带着焦煤中央医院的创伤救治经验,主动请缨扎根哈密急诊一线。他迅速适应环境,将扎实的专业功底融入新的战场。一个深夜,一名高处坠落导致多发伤的患者被送来。卫星立即主导抢救,精准判断伤情,快速建立生命通道,高效协调资源,为后续手术赢得宝贵时间。他深知“授人以渔”的重要性,常在查房、病例讨论中,向本地年轻医生传授复杂创伤的早期评估与处理要点,分享先进理念和规范流程。面对干燥的环境和远离家乡的思念,他将牵挂转化为动力。“从河南到新疆,变的是经纬度,不变的是这身白大褂承载的责任。把技术留下,把经验交流好,让边疆百姓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这就是援疆的意义。”卫星的话语朴实而有力。他的专业与奉献,是豫哈两地深厚情谊与医者仁心跨越山河的写照。自2012年起,该院多次派出骨干赴疆支援。今年5月,口腔科主治医师马朋飞圆满完成为期一年的援疆任务归来。令人称道的是,他在四年中两次援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 影像科:张培培 ——

作为拥有17年经验的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张培培深知影像诊断是临床的“眼睛”。他们操作精密仪器,解读人体内部的无声语言,为临床诊疗提供关键依据,是协同诊疗的重要一环。一次急诊,患者骑电动车摔倒后主诉左腕和左胸疼痛。张培培迅速调出CT影像。她将左腕影像放大,精准识别出尺骨茎突处细微的骨折线。同时,她的目光快速扫向胸腔层面,在肋骨后方发现了左肺下叶的一片磨玻璃影(提示挫伤)。短短几分钟内,她全面排查了颅脑和骨盆,确认无其他损伤。“左腕骨折,左肺挫伤。”她迅速出具报告,为临床团队提供了清晰的“作战图”。

—— 五官院区麻醉手术中心:王帅星 ——

麻醉科年轻医生王帅星,是同事眼中热心、勤勉的“多面手”。他深知麻醉医生是手术中的“幕后英雄”。“术前看望你,术中照顾你,术后帮助你”——这15个字概括了他们的核心工作。每位患者的麻醉方案都需个性化定制。王帅星介绍,确定手术后,麻醉医师会进行术前访视,沟通安抚患者,评估身体状况,结合手术方式与时长,确定最适合的麻醉方案(如静脉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麻醉完成、手术开始,才是麻醉医生工作的关键阶段:他们需全程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管理呼吸循环,确保患者在无痛、安全、舒适的状态下接受手术,并尽量减轻麻醉药物影响。一次,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恐惧拒绝全麻进行膝关节置换术。术前访视时,王帅星耐心蹲下解释:“奶奶,我们采用半身麻醉加镇静,您不会感到疼痛,也能随时醒来。”手术当天,王帅星全程握着老人的手,直到她安然入睡。术后访视时,老人高兴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麻醉科医生的精神,是无影灯下的静默坚守,是对“生命相托”的极致负责,体现在每一次心跳和呼吸的精密监护中。

—— 精神卫生中心:刘海成 ——

“刘医生,3床情况有变化。”医生刘海成立即放下工作赶往病房。患者蜷缩在墙角,双手抱头,口中喃喃自语。刘海成没有贸然靠近,而是保持距离蹲下,轻声询问:“是不是又听到那个声音了?”患者猛地抬头,眼神充满恐惧和愤怒。刘海成缓缓伸出手,安抚道:“我在这里,那个声音伤不到你。”精神科的夜班,常是一场无声的心理守护。刘海成习惯了深夜的幻觉倾诉、情绪崩溃,以及患者平静入睡后的片刻安宁。深入了解患者的痛苦——被幻觉、妄想、焦虑所折磨的无助,让他深刻体会到精神痛苦之深重。“他们不是‘疯’,只是被困住了。”他说,“而我们的工作,就是陪他们等到天亮。”

他们来自不同科室,年龄不同,经历各异,却共同诠释着医者的初心:敬畏生命,守护健康。

在急诊室、手术室、影像科、精神科……他们以专业为盾,以仁心为刃,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没有聚光灯,却始终坚守;不求掌声,只愿患者安康。

第三

篇章

中青医生挑起大梁

医疗界展现锋芒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院的发展与荣光,离不开一代代医者的薪火相传和卓越追求。在焦煤中央医院,一批成长起来有实力的中青年医生在各自擅长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口碑,正以更积极的面貌成为医疗行业的中流砥柱。

—— 关海森:挺起生命脊梁的“区域领航者” ——

在焦作,提及脊柱外科,绕不开一个名字——焦煤中央医院骨三科主任关海森。深耕脊柱骨科二十六载,他如同在“高空走钢丝”般精准施术,年均独立完成脊柱手术超300例,让无数濒临瘫痪的患者重新挺直脊梁,并由此跃升为焦作市脊柱外科领军者。

作为区域脊柱外科的标杆,关海森始终站在技术前沿。他率先引进并娴熟应用先进微创技术,显著提升了脊柱疾病的治疗水平。今年,他带领团队成功引进并应用“汲锋光力融合智动骨科手术机器人”,将脊柱手术带入超精准智能化、数字化新时代,让广大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顶尖的“智慧”医疗服务。

“名气越来越大,工作量也越来越大,来我们科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关海森说,“为了能让患者重获健康,再苦再累也值得!”

—— 刘阿海:精准抗瘤先锋 ——

在肿瘤治疗领域,焦煤中央医院肿瘤内科一区副主任刘阿海宛如一颗璀璨明星,以精准抗瘤之姿,成为行业先锋。

作为区域肿瘤规范化诊疗的推动者,刘阿海率先建立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整合内科、外科、放疗等专业力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他主导的“无呕病房”和“癌痛标准化治疗示范病房”项目,使90%癌痛患者获得有效缓解。

在精准医疗领域,他应用基因检测技术,让靶向治疗有效率提升30%,一位EGFR突变肺癌患者经其治疗,病灶近乎消退并重返社会。

免疫治疗是他的另一技术亮点。2021年,他成功为一名MSI-H型晚期胃癌患者实施免疫治疗,使多发转移灶完全消退,创造了目前无瘤生存超5年的治疗奇迹。他常说:“治疗不仅要消灭肿瘤,更要守护患者的生活尊严。”曾有位直肠癌患者经他实施新辅助治疗后,既根治肿瘤又保住肛门功能。

刘阿海凭借对精准抗瘤的不懈追求,以精湛医术和无私奉献,为肿瘤患者点亮生命之光,成为当之无愧的精准抗瘤先锋。

—— 李亮:精研血管外科的青年先锋 ——

在焦作医疗领域,有这样一位在血管外科熠熠生辉的青年专家——焦煤中央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李亮,他以精湛医术和无私奉献,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作为河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等多项学术职务的持有者,李亮深耕复杂血管疾病诊疗,尤其在急危重症救治中展现硬实力。面对凶险的主动脉夹层、破裂风险极高的胸腹主动脉瘤等“血管炸弹”,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多次成功救治疑难危重患者,挽救了众多生命,赢得了患者及同行的高度赞誉。

他不仅精于手术刀尖上的艺术,更致力于血管疾病的源头防控。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创新实践“多元形式+精准传播”科普模式。3年来,他牵头组织深入焦作市区及六县(市)的基层义诊30余场,服务超2000人次,筛查出高危病例200余例并推动其中90%以上获得及时治疗。

李亮,以青年专家的锐气与担当,守护着群众的血管健康,彰显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技术追求与社会使命,是当之无愧的血管健康守护先锋。

—— 王红星:急诊前沿的“生命领航者” ——

在焦煤中央医院急诊医学科这个与时间赛跑、同死神博弈的战场,副主任医师王红星是公认的“定海神针”与“急先锋”。作为科室掌舵人,他凭借精湛的医术、卓越的指挥能力和深厚的仁心,在急诊危重症救治领域树立了一面旗帜。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车祸、群体伤等极端考验,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第一时间抵达现场,临危不乱,指挥若定。他迅速建立高效抢救流程,果断开通“绿色通道”,强力推动多学科协作(MDT),在争分夺秒中极大提升了救治效率与成功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显著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在技术攻坚上,他引领科室不断突破。王红星精通各类急危重症诊治,尤其在严重创伤一体化救治、高级心肺复苏生命支持方面造诣深厚、技术精湛。他积极将国际前沿理念引入实践,如推动快速康复(ERAS)、损伤控制手术(DCS)等先进理念在创伤中心建设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科室整体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和规范化水平,使区域急救能力迈上新台阶。

以技术为刃,以时间为尺,王红星在急诊战场书写着生命至上、分秒必争的医者担当。

—— 张小鹏:在“针尖舞台”上点亮光明 ——

焦煤中央医院眼科主任张小鹏,以精湛医术在“针尖舞台”上为无数眼疾患者擦亮“心灵之窗”,是焦作地区眼科领域的佼佼者。

作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他深耕眼科临床一线,尤其在玻璃体切除术与白内障手术领域造诣深厚。面对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复杂眼底病,他以精准操作清除病变、修复视网膜,攻克高难度手术挑战;每年带领科室完成大量常规及复杂白内障手术,通过先进晶体置换技术,为众多老年人击退“致盲拦路虎”。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病变等眼底疾病,他亦能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守护患者视界。

常态化开展下乡义诊活动,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身兼中国抗癌协会眼肿瘤河南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多项学术职务,张小鹏始终以“让患者在家门口看好病”为初心,在学术研讨中精进技术,用暖心服务赢得信赖。曾获“焦煤集团劳动模范”的他,将继续在眼底病等领域攻坚克难,以手术刀为笔,为更多家庭书写光明希望。

关海森在脊柱上的“毫米级雕琢”,刘阿海在肿瘤战场上的“精准打击”,李亮在血管迷宫中的“拆弹攻坚”,王红星在急诊前线的“生死时速”,张小鹏在“针尖舞台”上的“光明点绘”——他们,正是焦煤中央医院中青年医生群像的生动缩影。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他们以精湛医术为矛,以仁心仁术为盾,勇攀技术高峰,守护生命尊严,不仅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健康的希望,更以“挑大梁”的担当,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和区域医疗版图上冉冉升起的璀璨星辰。

这,就是焦煤中央医院的医者力量。他们并非生而无畏,只因生命相托,便选择一往无前;他们不求掌声雷动,只愿守护万家灯火下的安康。在建设区域医疗高地的征程上,在守护怀川百姓健康的使命中,这群可敬可爱的白衣战士,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书写新时代医者的荣光,挺起守护生命的坚实脊梁!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林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