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20日

许良法庭:书写新时代“家少审判”崭新答卷

本报记者 郭嘉莉

如何切实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筑牢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根基?近年来,博爱县法院许良法庭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构建“预防+保护+修复”的全链条守护机制。通过推行家事调查员制度、心理疏导前置、判后回访帮扶等举措,将法治教育与温情疏导贯穿始终,既用法律厘清责任边界,又以司法温度弥合亲情裂痕,让每一起案件成为呵护成长的“法治课堂”。

温情调解促成长

以耐心换真心,才能让法理更入人心。这是许良法庭多年来的调解秘诀。

“请代我感谢张庭长的用心,我知道她是考虑到保障孩子的上学问题,但我不可能放弃孩子的抚养权。”离婚后的夫妻,为了孩子的抚养权剑拔弩张,女方私自藏匿孩子,导致年仅八岁的小男孩辍学在家。

许良法庭庭长张瑞明得知后,立即联系学校、邀请家庭教育指导师和社会观护员、委托心理咨询师……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法官的心血。然而,案件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双方互相指责,矛盾不断升级。张瑞明始终相信要用耐心换真心,才能让法理更入人心,这也是她多年来的调解心得。双方矛盾较大,张瑞明便选择分别与双方单独交谈,并邀请心理咨询师一起倾听双方的真实需求。

“我看到孩子学滑板参加比赛的视频,孩子笑得真开心,多点户外活动的确能缓解不少学习压力。”“我明白您坚持要孩子的抚养权是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孩子上学期的期末成绩很优异啊。”……四轮“背对背”调解后,张瑞明为双方拟定了周一到周五孩子在父亲处、周六周日和寒暑假在母亲处的共同抚养调解方案。案件圆满解决后,看见孩子重返校园,大家笑得比这个小男孩还灿烂。

“抚养纠纷虽然是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却关乎一个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较强的伦理性、情感性,这是冰冷的证据、机械的法条所无法完全解决的。”张瑞明说,法庭始终坚持“情感修复、柔情审判”理念,将耐心与真心贯穿调解工作始终,用耐心倾听、用真心协商,保持亲子关系的完整性,减少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创伤。

2024年至今,许良法庭调撤率达71.76%,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21份,制作并发放关爱未成年人提示377份、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722份。利用春节、儿童节等节点集中开展家庭回访154人次,对婚姻家事案件中留守、困境儿童特别关注,采取“云探望”方式克服时空障碍,弥补亲情缺失缺位。

“三色治理”强攻坚

一提起开在家门口的巡回法庭,老人就哽咽着说:“感谢法庭,让我老了还能有个家。”法律条文上的“赡养义务”,此刻变得特别真实。这是许良法庭2024年以来第七次前往该乡镇开展巡回法庭,庭审结束后该村干部表示,这种看得见的普法比发传单管用。

根据辖区乡镇案件发生率差异,许良法庭创新提出“三色治理”模式,建立以案件类型、区域分布、风险等级为维度的三色预警体系。通过案件数据动态分析,建立“红黄蓝”标注风险等级。对涉未成年人中高发刑事案件逐案分析,与博爱县教育局等部门建立未成年人保护联动机制,实施重点对象“一对一”跟踪保护;对家事纠纷高发的乡镇设置家风家教宣讲基地、开展“巡回审判+村规民约”双轨治理等机制靶向施策。

统计结果显示,法庭辖区乡镇人口较多,赡养、抚养、婚约彩礼等类型案件总数多,属于家事纠纷高发区域。于是,许良法庭推行“巡回审判+村规民约”双轨治理,将赡养、彩礼限额、子女抚养等纳入村规民约。2024年以来,通过“巡回审判”开展家事纠纷普法课堂、“法律明白人”培训17场次。2025年年初,该乡镇婚姻家事案件纠纷量同比下降23%,由原来的红色治理区域转为黄色治理区域。

许良法庭的“三色治理”模式,通过精准识别、靶向施策、动态管理,实现了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让司法温度真正转化为基层善治的持久动力。

“一案一群”促履行

“@娜娜,这个月抚养费该转给孩子啦。”调解员和光光在“小乐成长群”里发出消息。十分钟后,娜娜回复:“刚发工资,马上转,附上转账截图。”群里还有小乐的心理咨询师,每月固定时段,他们会分享孩子的考试成绩、兴趣班表现等。这种“一案一群”模式,让抚养费履行从冰冷的法律条文变成有温度的成长陪伴。

在传统家事审判中,约30%的抚养费案件会进入执行程序,父母对抗升级常让孩子成为“夹心饼”。许良法庭的创新在于为每个长期履行案件建立专属微信群,由调解员担任“群主”,除提醒履行外,群内定期开展“亲子沟通课堂”,分享教育技巧;对拒不履行者,先由群内“教育观察员”介入疏导,而非直接强制执行。

2024年至今,240.76万元的抚养费通过微信群提示主动履行,执行案件量同比下降41%。有位父亲在群里留言:“看到调解员和家庭教育指导师对孩子的关心关爱,我如果再拖欠抚养费,也太对不起孩子了。”正是这种柔性督促,让法律成为守护成长的“隐形翅膀”。

对许良法庭而言,法袍不是高高在上的象征,而是沾满泥土的勋章;法律条文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亲切的方言。

暮色中,张瑞明打开电脑,化身夜间调解员,只因当事人在外务工,白天无暇沟通。她询问当事人:“现在说话方便吗?”那轻言细语的口吻,是对当事人的尊重与体谅。法官李云霞踩着泥泞奔赴邻里纠纷现场,她常说:“调解邻里矛盾,必须得亲眼看看,照片和口述都代替不了现场。”那沾满泥土的鞋印,是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寻。书记员温柔地回访涉罪少年:“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工作还适应吗?”那一通牵挂的电话,承载着对迷途少年的关怀与期盼。调解员大姐拍着胸脯承诺:“不要担心,这件事我管到底。”那坚定的话语,是对当事人温暖的承诺和守护。

许良法庭用“看见民生褶皱、触摸岁月温度、扎根烟火人间”的司法实践,让冰冷的条文生长出春藤般的生命力,他们以少年之名为笔、以家庭温情为墨,在“枫桥经验”的底色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家少审判”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