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21日
央媒省媒聚焦我市文旅融合
本报讯(记者杨景鹏)《太极古村 “武”动全球》《河南武陟:“串景成链”焕发文旅新活力》《修武,文旅领跑百业兴》……近段时间以来,多家央媒、省媒纷纷聚焦我市文旅融合发展亮点,多篇报道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我市奋力开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盛景。
《河南日报》8月13日通过影像专版报道太极古村陈家沟如何“武”动全球。报道中指出,一方面陈家沟“云端授拳”模式,与村内52家拳馆的实地教学形成互补,共同构建起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传承网络;另一方面,太极拳名家指导漂洋过海而来的外籍学员,还有来自国内重点高校的留学生团队,在数字化展陈的3D太极桩模型前驻足,用触控屏体验“云手”招式的力学分解……夜幕降临时,“今夜·东沟”实景演艺在声光电中重现陈王廷创拳场景。“太极+”版图持续扩展,温县串联赛事、旅游、研学、康养,打造“太极文化名城”与“太极·蜜雪文旅融合示范区”,年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从3000人村庄的20余处宗师故居,到全球4000余家分支机构与线上平台,这片土地正以太极文化为纽带,编织着文明对话的经纬,让“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的古老谚语,正焕发出数字时代的新生机。
8月11日至8月14日,《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重点栏目围绕武陟“串景成链”焕发文旅新活力,发稿3篇。报道主要从嘉应观景区,游客沉浸式感受厚重黄河文化、治水历史,到黄河龙泽园里的千亩荷塘碧波荡漾,游客坐游船悠然穿梭于莲叶间,欢声笑语不断,再到武陟县在黄河滩区重点打造的生态旅游通道——王园公路西行,通过描写嘉应观与黄河龙泽园的景区联动,反映武陟县“串点成线、串珠成链”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武陟县紧扣“治黄”“兴水”两大主题,深挖黄河文化内涵、强化文化遗产传承,通过“单线提升、多线串联、环线打造”等,以嘉应观、人民胜利渠渠首等景区为重点,以万花、西滑封等乡村旅游示范村为节点,以百姓梨园、黄河龙泽园等观光农业为支点,先后推出国保巡礼游、主题研学游、乡村休闲游、红色记忆游、工业打卡游五条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升级。
《中国县域经济报》头版以《修武,文旅领跑百业兴》为题,报道修武大力实施“文旅领跑”行动,全县文旅产业呈现出提质增速的良好态势。报道从项目建设、品牌塑造、融合增效、文化铸魂四个方面,将修武文旅融合激活全域动能的典型案例进行全方面报道。
项目建设方面,修武县已建成项目持续圈粉,青龙峡滑道、峰林峡天然浴场、减速版蹦极等项目投用即成热点,云台山景区更新50辆新能源观光巴士,让绿色出行与生态发展同频;在建项目稳步进阶,总投资23.52亿元的陪嫁妆村游客服务中心、云上宿集等8个项目加速推进,其中,陪嫁妆村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后,将成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枢纽,大幅提升景区接待能级;谋划项目储备充足,聚焦“亲山”“乐水”“微度假”三大方向,云台·长赋演艺综合体、一斗水整村开发等16个重点项目蓄势待发,猕猴谷心跳乐园将解锁山地新体验,峰林峡月牙湾主题乐园则为“乐水”之旅添彩。
品牌塑造方面,云台山景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创新推出的“水陆空”立体玩法,多样化游玩项目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让传统山水游焕发出新的活力。修武县策划“清凉一夏 惬意修武”暑期促消费活动,联合350家蜜雪冰城门店让利惠民;推出云台明月焰、升级夜版绿野仙踪、傣迪泼水节等沉浸式夜游项目,带动岸上村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同时获评“河南省省级夜经济集聚区”,成为乡村夜经济发展的亮眼标杆。升级“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服务,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景区直通车覆盖高铁站及周边区域;创新实施民宿品质跃升工程,研究制定“以星换惠”政策,对精品民宿实行统一编号、动态监管。
融合增效方面,修武县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发展路径,通过打造“旅游+体育”的运动胜地,培育“旅游+医养”新兴业态等,推动“旅游+”深度融合,拓展文旅发展新空间。文化铸魂方面,修武县高质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汉献帝禅陵环境整治、当阳峪瓷窑遗址抢修等工程。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建立非遗数据库,新增传承人30名;推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旅游从业者双向培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乡村”活动百余场;创新文化惠民工程,发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基层文化驿站作用,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走进景区,群众文化获得感持续提升。
报道从四个方面将修武县以“文旅领跑”为笔,绘就一幅“景城一体、产城融合”的生动图景展现出来。如今,文旅产业作为修武经济支柱的根基愈发稳固,带动百业兴旺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