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21日

太行烽火铸脊梁:焦作英雄家庭在民族危亡中的血火征程

□王斐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在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关头,焦作地区无数普通家庭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崔长永、崔清文父子接力投身革命,用信仰传承点燃抗日烽火;孙永宇、孙永宙兄弟同心并肩,在战场上英勇冲锋陷阵;李何运、冯精华母子相依持节,以柔弱身躯承载民族大义;田时风、卫特金夫妻携手同行,将小家融入救国大业。这些平凡生命在民族危亡之际的非凡抉择,深刻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顾这些英雄家庭的抗战事迹,还原那段烽火岁月,重温他们用生命镌刻的家国情怀,不仅是对英雄的缅怀,更为当代人提供了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指引我们在新征程上传承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格。

一、父子(崔长永、崔清文)接力:烽火中的信仰传承

崔长永(1893—1982),解放区上白作街道龙卧村人。

自幼家贫,12岁即到煤矿下井拉筐。1925年初,到英福公司英籍高级职员家当厨役。“五卅”后受共产党员罗思危影响,参加焦作工人援沪运动,并于1925年7月6日带领200多名英人雇员率先罢工,揭开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序幕。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任焦作工委委员,积极发动王褚等32村农民开展抗捐斗争。1928年,党组织遭破坏,他奉命到太行山里隐蔽,与党失去联系。

1937年7月,中共地下党员程明升与他接上关系。8月,由程明升介绍再次入党。1938年,他先后担任修武县委书记、修(武)、博(爱)、武(陟)中心县委副书记,积极组织抗日救亡工作。“许河事变”后,他奉命隐蔽,即便被中统特务抓捕审讯,也坚贞不屈。之后,他担任山西平顺县煤业生产第九部小煤窑政委,一边打击敌人破坏,一边组织群众生产,创造了日产30吨煤的高产纪录,有力支援军工生产,受到上级通报表扬。

1945年,崔长永回到焦作,在中共焦作城市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地下武装力量进行策应,保护机器,迎接焦作解放。同年9月8日,焦作第一次解放,他受太行第八军分区委派,以党代表身份接管焦作电厂后,率领全厂职工积极整修电厂,恢复发展生产,在保卫电厂、除奸反霸的工作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清文(1913—1945),崔长永之子。自幼受革命熏陶,童年时就协助父亲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经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介绍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太行第一分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地方工作,历任中共涉县县委书记兼银行经理、修武县工商局长等职。

1945年初,为迎接焦作解放,崔清文被调回家乡做敌工工作,任中共焦作城市工作委员会委员。回到焦作后,他隐蔽在龙卧村,通过地下党组织关系,做日伪汉奸的分化瓦解工作,还通过关系绘制了焦作地形图,为迎接焦作解放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然而,因叛徒告密,6月中旬他在龙卧村被捕。敌人妄图从他身上获取焦作地下党组织名单,先是设宴劝降,被他掀翻桌子;又在生活上折磨他,他不为所动。敌人将他押至日本宪兵队,施以酷刑,他被双手反吊、遭受皮鞭抽打、老虎凳滚压、煤油辣椒水灌鼻、铁钉刺手指等,却始终坚贞不屈。8月11日,在东石河刑场,面对敌人的屠刀,崔清文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英勇就义,年仅32岁。

二、兄弟(孙永宇、孙永宙)同心:满门忠烈的浩气长存

孙永宇(1920—1941)、孙永宙(1923—1940),武陟县龙源街道窑头村人。兄弟两人在抗战中毁家纾难的壮举,至今在其家乡广为传颂。

“七七”事变后,抗日烽火燃遍中州。经共产党员张德甫介绍,孙永宇、孙永宙前往我党举办的华北干部训练班学习,就此踏上抗日救亡之路。1938年3月,他们奉命回到武陟组建抗日游击队,在家门口挂起“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五支队”的牌子。孙永宇任支队长,孙永宙任少年先锋队副大队长。兄弟俩全身心投入招兵工作,四处奔走发动爱国青年参军。孙永宇动员妻子李楠加入宣传队,孙永宙也劝说未婚妻投身革命,连年仅12岁的小妹孙永德,也在他们的鼓励下参加了少年先锋队。为支援抗战,孙永宇在自家成立被服厂,母亲冯绵如忙碌其中。因五支队人多枪少,兄弟俩决定毁家纾难。他们献出家中粮食作军饷,拿出积攒的布匹做军服,卖掉县城的54间房子,购置40支步枪,还将12匹骡马送给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同年4月,八路军129师386旅补充团前来锄奸,兄弟俩积极配合,抄了汉奸孙介眉的家,开仓分粮给贫民,将银圆运往太行山支援抗日。

面对西犯的日寇,孙永宇挑选精兵扒断铁轨,用于赶造枪械。而对于不听节制、阴谋叛变的第四支队长王治中,孙永宇果断奉命缴其枪械,解除隐患。不久后,五支队奉命上太行山,编入赵谭支队,孙永宙成为战士,孙永宇任司令部行政管理股长。之后,上级调孙永宇到军区中干队学习,孙永宙在战斗中表现英勇,因作战有功被提升为指导员。1940年,日寇大扫荡,孙永宙为掩护同志转移,在永年县八公桥附近迎击敌人,登梯上房劝敌投降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17岁。1941年,部队挺进鲁西南途中,在东明县坝头附近与汉奸孙良诚部遭遇,孙永宇奋勇杀敌,最终身负重伤,壮烈殉国,年仅21岁。

三、母子(李何运、冯精华)悲歌:血泪浇灌的民族根脉

李何运(人称冯大娘)(1891—1941),沁阳市西向镇义庄村人。丈夫早逝后,她独自抚养子女,黑暗社会的压迫让她心中埋下反抗的种子。1937年,从延安抗大归来的儿子冯精华回到家乡开展抗日工作,冯大娘家随即成为中共沁阳县工委的秘密据点。她把好米好面留给开会的同志,自己和孩子却以糠面烙馍果腹;让女儿冯秀贞在门口站岗放哨,深夜不眠守护同志安全。县工委宣传委员任雷远受伤后,她用白酒为其擦洗伤口,藏其家中悉心照料半月,直至重返前线。

1938年日寇侵占沁阳后,冯大娘卖地买枪支援武装建设,带头送长子冯精华参军,随后又将儿女、儿媳全部送往前线,二儿子冯志庆牺牲后,再送两个小儿子参军。麦收时节,她带着女儿割麦磨面,连夜烙出百张烙馍给新战士当干粮;把丈夫遗物和儿媳嫁妆布做成衣裳,让战士体面奔赴战场。她还牵头成立义庄妇救会,动员妇女做军鞋,曾顶着狂风暴雨步行数村,收集280双军鞋送往前线,获晋豫边游击队司令员唐天际亲笔致谢。

1939年日寇抄家后,冯大娘转移到晋城建立联络站,在破庙中仍热情接待同志。1940年日寇大扫荡,她先藏好县委文件和枪支,掩护县委书记马子明等人进山洞,自己则带妇女躲入老牛洞。面对鬼子逼问,她始终沉默,危急时刻故意带领妇女向北奔跑,引开敌人,保住了隐蔽的同志。1941年病重时,她坚决不让前线子女回来,临终叮嘱女儿“继续掩护同志”,并渴望入党,1955年被追认为共产党员。

冯精华(1916-1950),李何运长子。自幼投身抗日,“九一八”事变后在学校组织游行、焚烧日货。1937年赴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回沁阳组建武装并入党,任沁阳工委组织委员。他贯彻统一战线政策,改编济源“红枪会”为抗日游击军,带领警备队在太行南麓、沁河两岸伏击日军,曾在济源涧北村护卫转移时身中数弹仍坚持战斗。

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时任晋豫边游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的冯精华,率四连夜袭长治机场,烧毁敌机3架、汽车15辆及汽油库1座,歼敌数十人。同年冬,在平顺县鸭子沟击退日军多次进攻,获“模范营长”称号。1942年日军大“扫荡”时,他再袭长治机场,击毁敌机及汽车,打击敌人气焰。1943年任太岳军区四分区参谋长,率部粉碎日军“铁滚式扫荡”。1945年8月,他参与收复济源、孟县,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四、夫妻(田时风、卫特金)并肩:乱世中的家国同构

田时风(1913—1943),沁阳市西万镇西万村人。青年时期投身爱国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北平参加抗日救亡游行,后返乡创办《朔风》杂志,宣传救国。1935年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受党派遣回乡组织抗日武装并入党,同年12月组建“沁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沁阳沦陷后,他秘密打入国民党七区任区长,利用日伪矛盾,成功策反伪军参谋,并借日军之力驱逐伪师长刘彦峰部。

1939年夏秋,为牵制日军进犯山西,他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与国民党军谈判达成联合抗日协议,率领民先队武装在窑头、常平配合国民党40军官兵阻击日军,为太行根据地军民反“扫荡”争取了宝贵时间。同年9月任中共沁阳中心县委成员兼西万区委书记,12月因暴露身份率60余人转移至山西,编入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新6营,任教导员。

1940年起,历任太岳军区二分区敌工科副科长、晋沁敌工站站长,开展对敌情报与瓦解工作。1942年,任沁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成功策动200余伪军投诚,改编为沁阳抗日县大队,壮大了地方抗日武装。1943年,面对沁阳、晋城一带严重灾荒,他积极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向大户借粮、推行减租减息,并领导反“扫荡”斗争。同年8月赴太岳区党校学习,12月在回县途中于山西阳城南山遭日军伏击牺牲,年仅30岁。

卫特金(1909-1940),原名卫小枝,田时风之妻。深受丈夫革命思想影响,1937年参加“民先”组织。田时风在家进行党的活动期间,她负责通知联络、传递情报、站岗放哨、掩护同志并照料饮食起居,成为可靠的革命助手。

1938年初,卫特金被党组织派往山西晋城县柳树口区妇救会工作。她积极深入群众,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成绩斐然。八路军总部政治处主任、晋东南妇救会名誉主任康克清到晋城检查工作时,听闻其事迹,特予接见。得知她没有正式名字,康克清赞誉道:“国际有位女英雄蔡特金,你是咱晋东南的女英雄,就叫卫特金吧!”从此,“卫特金”之名响彻晋东南。

1939年冬,阎锡山配合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制造“十二月事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群众。晋城妇救会在东关开会时突遭国民党军队包围。为掩护领导和同志们脱险,卫特金不幸被捕。她在深夜寻机逃脱时受伤,被群众救起藏匿。因当时医疗条件极差,伤口严重感染恶化,于1940年1月在阳城县八甲口不幸牺牲,年仅30岁。

80年时光流转,太行山下的这些英雄家庭,以热血赴使命,以生命铸丰碑,他们的事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册,其所铸就的精神丰碑永不褪色。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焦作的这些英雄家庭将个人与家庭的命运,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之中,生动诠释了家庭命运与国家兴衰的紧密相连,彰显了个人幸福与民族存亡的休戚与共。他们用行动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如今,岁月静好,山河无恙,但那段烽火岁月不应被遗忘,英雄们的精神更需代代传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从这些英雄家庭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养分,让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格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以家国情怀为笔,以奋斗实干为墨,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让太行烽火所铸就的英雄脊梁,永远支撑起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抗战精神不朽,英雄家庭永志!

(作者单位:中共焦作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