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26日

焦作抗战印迹之人民武装篇

把握持久计 灵活斗顽敌

本报记者 原文钊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耳熟能详的《游击队之歌》,同样是焦作人民抗击日寇的生动写照。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指导和帮助下,焦作地区广大民兵和自卫队,活跃在敌后广阔的战场上,依托高山密林、江河湖泊、平原地道等,积极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进行激烈的正面阻击和破坏敌人后方交通线的斗争,持续巩固修武山区和太南抗日根据地。

1938年2月,日军从安阳沿平汉路大举南犯,17日占领新乡。为阻止日军南下,国民党军队当即炸断黄河铁桥。日军转而沿道清路西进,企图打通焦作地区至山西省垣曲县的通道,与沿同蒲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占领风陵渡,直取洛阳、潼关。

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和豫北特委西撤后,留下豫北特委委员程明升建立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修武县沦陷后,程明升和杨乃峰、范文山、李秉才等人,带领扶轮小学20多名青年师生和一部分工农群众进入北山,在黑岩村成立40多人组成的抗日游击队。程明升任政委,李秉才任队长,范文山任政治部主任,并收容部分国民党部队的散兵,得到20多支步枪和少量子弹。

在统一战线政策和国共合作抗日的影响下,经中共北方局朱瑞介绍,国民党道清路警备队加入抗日游击队,并吸收修武山区的小股抗日武装。在此基础上,八路军豫北道清抗日游击队在大东村成立,李秉才任队长,张方来、张善才任副队长,在修武、博爱、武陟一带进行武装斗争。

晋豫边游击队建立后,朱瑞指示中共晋豫特委派桂承志、王卓如下山,率晋豫边游击队第三支队东进修武山区,将道清游击队和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四、六支队合并为八路军道清游击支队,队伍壮大至300余人,司令员桂承志,政委王卓如,政治部副主任刘聚奎。

1938年5月,中共晋豫特委与太南特委划界,由八路军三八六旅补充团连长江春贵任道清游击支队司令员,八路军三四四旅3个排级干部任支队参谋,又从主力部队补充一些枪支弹药,支队实力得到加强,战斗力逐渐提高,成为坚持修博武地区敌后游击战争的一支重要武装。

在党的领导下,这支游击队多次袭击焦作、博爱、修武一带的日伪军,扒铁路,断公路,破坏敌人的运输线,反封锁,搞物资,支援根据地,为正规部队输送兵源,取得显著战绩。

道清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道清游击支队后,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在县政府警卫队的基础上建立由百余人组成的县中队,随后又成立县大队,调八路军三四四旅六八七团副营长汪家道为大队长,队伍逐步发展壮大。

为执行上级党组织关于开展平原地区游击战争的指示,在组建八路军道清游击支队的同时,朱瑞以“华干”学员为基础,组建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司令员刘子超,工委书记顾大川,积极吸收地方武装,并派出学员工作团分赴修武、武陟一带,组建抗日武装。

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带领一支队迁至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后迁至武陟县窑头村。在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帮助下,各工作团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收集民间枪支先后又组建4个支队,活动在修武、武陟交界一带。

第五支队队长孙永宇是武陟县窑头村人,其家庭是武陟县有名的大地主。其父早已过世,生前办教育很有名望。孙永宇、孙永宙弟兄从“华干”返乡后,召集同乡、同学组建第五支队,为筹款买枪,孙家卖了54间房屋和60多亩土地,将存放的布匹为战士们做军服,库存粮食供战士们食用,四乡青年投奔者很多。大虹桥绿枪会大师兄邵天福带领30余人赶来参加,队伍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济沁游击区抗日武装、晋豫边游击支队等人民武装也不断发展壮大,在道清路两侧和济、沁地区广泛出击,单独或配合八路军主力,破坏铁路、公路,袭击敌人军车辎重,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图① 太行南区游击队司令部第五支队办公旧址。

图② 1939年4月,晋豫边游击队成立一周年,支队领导和各大队负责同志合影。

图③ 1938年道清游击队修武县洞湾村驻地遗址。

(本组照片均由中共焦作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