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26日

周长胜:用实干描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本报记者 冯新瑞

从焦作市教育局到温县武德镇亢村的田间地头,周长胜的驻村路已走满3年。作为市教育局派驻亢村的第一书记,他觉得驻村工作被“苦辣甜咸”4种滋味填满——

这滋味里有党建破局的坚韧,有创新拓路的拼搏,有实干苦干的汗水,更有为民服务的暖心。正是这交织的滋味,让他从初来乍到的“外来客”,变成村民口中的“自家人”,也让亢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一步步焕新。

苦的滋味从何而来?周长胜清晰地记得,刚来亢村时,面对的不仅是部分道路坑洼、个别地方积水等“硬件”难题,更棘手的是“人心散”的软困境。

党员队伍没有完全发挥积极性,个别群众更是觉得“村里事跟我无关”。“面对这种‘散劲儿’,当时感觉比吃黄连还苦,想干事却找不到抓手。”周长胜说。

面对困局,周长胜思路清晰:必须狠抓党建,走好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之路。

他助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充分调动基层党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突出理论学习与发展实践相结合,将政策解读与村情实际结合,把学习教育与民生难题贯通,让党员们有思路信息、有干事目标,从而充分发挥模范先锋作用。

为给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周长胜还带着村“两委”干部不断联系,成功动员多名在外有志青年回乡助力发展。在“传帮带”中,让他们在防汛救灾、矛盾调解等任务中扛起担子,在实践中练本事、攒威信。

慢慢地,“党员带头干”成为现象和共识。村民们看在眼里、敬在心中,服务乡村发展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党建这根‘主心骨’立了起来,亢村的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曾经的‘苦’没白吃。”周长胜说。

周长胜给村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总有股拼劲。

“驻村不能守着老办法,得有股子‘辣劲’,敢打破常规。” 这是周长胜常挂在嘴边的话。亢村有蔬菜大棚,但长期局限于传统种植,销路不好。

周长胜多方调研,最终决定给大棚升级。他牵头筹集资金,把一批普通大棚改造成集观光、研学、采摘于一体的新型基地。大棚里不仅长出了蔬菜,更长出了农旅融合的新点子。他还和市教育局结合,依托市直教育系统,拓展蔬菜销售渠道。去年一年,就帮亢村卖出蔬菜1000多箱、香醋2000余瓶。

在周长胜的推动下,亢村的风力发电机拔地而起,村里大街全部铺上沥青……敢闯敢试的“辣”,让亢村的发展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驻村日子里,汗水的“咸”更是周长胜熟悉的味道。就拿改善人居环境来说,去年,周长胜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先后清理垃圾50余吨,拆除违规广告牌20个,平整场地1000平方米,还新建5个小菜园、小游园等。

作为第一书记,凡事先作表率。炎炎夏日,周长胜带头扛铁锹、搬杂物,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三夏”农忙时,他又带头值守,并穿梭在田间地头,给值班人员送去防暑药品。

每一滴汗水都连着村民的冷暖,每一次奔走都藏着对乡土的牵挂。在得知村民王某身患疾病,治疗费用高达几十万元时,周长胜及时伸出援手,加班加点整材料,跑医保部门、找爱心企业,不仅争取到社会捐赠,还帮村民办理了医保二次报销,大大减轻了其家庭负担。王某的家人曾握着周长胜的手哽咽道:“要不是您,我们这个家就垮了!”

当村民的笑容多了、眉头松了,周长胜知道,所有的辛劳都化作了最甜的果实。

这分甜,藏在孩子们的笑脸上。他争取爱心企业资助,让亢村小学的学生每天喝上新鲜牛奶;联系焦作名师捐赠音乐器材和文体器材,还协调名校名师结对帮扶,开展送教下乡。

这分甜,融在乡村的文化活力里。他牵头办起“亢村戏曲周周唱”,每到周末,戏台下坐满了老人和孩子,器乐声、掌声、笑声连成一片。

这分甜,更写在乡亲们的期盼里。每年,他都会帮助参加高考的孩子们逐人分析成绩、指导志愿填报。当孩子们拿着录取通知书跑来找他报喜时,那激动与憧憬成为他最珍贵的记忆。

由于表现优异,去年周长胜被评为温县优秀共产党员。面对荣誉,他依然谦虚:“荣誉是前进的动力,让亢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这片土地上越绘越绚烂,我还要继续拼搏奋斗!”

周长胜(左)在村民家中走访。 本报记者 冯新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