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27日
集体出资+个人奉献
西万镇金秋助学托起学子成才梦
本报记者 王爱红
本报通讯员 吕 炜 王红艳
“在今后4年的大学生活中,我会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回报家乡和国家。”8月21日,在沁阳市西万镇校尉营村助学金发放仪式上,考入同济大学的大学新生代表苏智恩激动地说。
当天,该村为35名优秀学子发放3.5万元助学金,这份来自家乡的礼物让他们倍感温暖。
校尉营村是西万镇唯一的半山区村。近年来,该村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村集体经济,先后引进沁阳市宏达钢铁、万都集团等企业。村子富了,抓教育的劲头更足了。自2015年以来,该村对考上沁阳一中和本科院校以及研究生的学生分别给予5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奖励,11年来累计发放助学金50余万元。
“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村里会持之以恒为优秀学生发放助学金,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村里还打算制作一面优秀学生光荣墙,利用寒暑假召开座谈会,跟踪了解和帮助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校尉营村村委会主任孙为民说。
在西万镇,金秋助学蔚然成风。和校尉营村一样,各村纷纷出台助学政策,让群众享受到村庄富裕带来的红利。
西万村将学生考学奖励写进村规民约,考上沁阳一中奖励1000元至1500元,考上本科院校奖励2500元至3500元,10年来共发放助学金110余万元,受益学生600余人;景明村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工作,每年教师节召开表彰大会,对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给予现金奖励,还明文规定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现金和物质奖励,这项举措已连续实施7年,惠及近500名大学生;官庄屯村每年都拿出近万元奖励新入学大学生……
更令人动容的是,西万镇爱心助学的优良传统持续接力、开花,涌现出大量以个人命名的助学金、奖学金。其中,家住邘邰村的陈文中成立的“文中奖学金”,16年来累计发放奖学金20余万元。在他的熏陶和带动下,“文星奖学金”“火军奖学金”相继成立。
如今,金秋助学已成为西万镇基层治理的“民生名片”。从集体出资到个人奉献,从“规定动作”到自发行动,全镇将分散的善意凝聚成合力,让助学成为乡村文明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