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27日

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路径研究

□程铭彩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对新阶段城市更新工作作出重要部署,聚焦人民需求,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近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党中央这一重大举措,为新时期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推进“四好”建设的内涵及核心意义

“四好”建设是提升人居环境的系统性框架。好房子,聚焦安全、舒适、绿色、低碳、智慧品质提升;好小区,着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物业服务升级与环境优化;好社区,构建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单元;好城区,完善城市功能与公共服务网络,强化新型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及历史风貌保护。其核心意义在于落实国家战略抓手。响应城镇化转型期存量提质需求,为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及安全韧性提供实践路径,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践行“人民城市”载体。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具象化于生活空间,通过“四好”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营造和谐、活力、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推进“四好”建设存在的问题

标准体系缺位。针对绿色低碳、智慧服务、社区活力、生态韧性等“好”的核心内涵,缺乏可量化、可考核指标体系;资金保障不足。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更新等领域高度依赖政府投入,相关激励机制政策缺乏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活力不足;市场机制培育滞后。高品质住宅与服务价值未充分彰显,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及社区规划师等支撑作用有限,社区认同感与共建共治共享氛围有待强化。

国内外优秀案例借鉴。国外案例。新加坡“组屋模式”以TOD为导向发展项目,综合用地布局(含10%—20%产业配套),通过强制性配建与共享空间提升全龄友好与邻里凝聚力;日本推行“百年住宅”计划(90%新建住宅适老化),构建15分钟“生活支援服务圈”和“代际共生社区”,促进老幼互动;荷兰鹿特丹建设全球首个雨水收集城市“水广场”,“平急两用”提升社区韧性及空间使用效率。

国内案例。浙江未来社区建设,构建“一心三化九场景”,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更新,将工业岸线转化为活力公共空间,植入文化、生态功能,提升宜居性和文化认同感,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深圳沙井古墟新生计划,打造“活态博物馆”保护宋代古墟与岭南风貌,采用“城市针灸”方式修复空间纹理断裂,配套建设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古今共生。

推进“四好”建设策略及建议

构建特色化标准体系。依据国家规范和焦作“美好城市”发展目标,制定涵盖“四好”各层级的评价指南、建设标准、营造指引和发展指标体系;针对新建与城市更新项目,制定差异化、阶梯化标准,定期评估实施效果,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确保科学性适用性。

强化全生命周期协同。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前瞻性统筹“四好”建设要素,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在建设阶段,满足当前功能需求,统筹兼顾未来智慧运维、活力营造、韧性提升等;在管理层面,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统筹房屋维护、物业管理、社区治理等。

创新政策与市场引导。科学划定“四好”建设重点,集中资源打造“四好”建设焦作样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强化示范引领;探索土地混合利用、土地租让并举、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推动形成规划管控与市场激励良性互动机制;有效满足不同群体住房需求,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转型。

深化数字技术应用。以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为基础,融合BIM、GIS、IOT等技术,构建覆盖“四好”全要素、全过程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规划、设计、审批、施工、验收、运维、更新等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在重大建设项目中全面推行BIM全流程应用,实现全生命周期智慧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效能。

(作者单位为焦作市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