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1日
焦作抗战印迹之常平阻击战篇
粉碎大扫荡 联手打豺狼
常平阻击战抗日阵亡将士墓碑。
常平阻击战遗址。 (本组照片均由中共焦作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提供)
本报记者 刘 旭
实习生 李芳菲
1939年春夏之交,豫晋边界沁阳常平一带硝烟弥漫,一场惨烈的阻击战在此打响。国民革命军数千官兵与地方武装以血肉之躯鏖战月余、歼敌近千,在太行抗日史上刻下“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不朽印记。
1939年6月底,日军调集凌木部队牛岛师团数千兵力,沿道清铁路压境,铁蹄踏向沁阳北部的山王庄、盆窑等地,筑工事、架火炮,妄图强攻常平,打通豫晋咽喉要道,与侵晋日军联结,以四条铁路织就“口”字形包围圈,蚕食摧毁我根据地,侵吞中原。
为了粉碎日军对晋冀豫根据地大规模扫荡的阴谋,中共沁阳中心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时任国民党沁阳七区区长的中共地下党员田时风临危受命,同驻扎在常平的国民党四十军某旅旅长黄树勋取得联系,共商阻击日军北犯的大计。田时风冒着生命危险,星夜奔走在太行山区向国民党官兵控诉日军侵华的罪行。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黄树勋同意与我地方武装配合,打好常平阻击战。
田时风协助黄树勋详细勘察地形、分析日军进攻路线,制订作战方案并部署兵力。日军要想打通晋豫公路的咽喉要塞,西路必先占领窑头,东路必先占领老马岭、夺取常平,才能直达晋城。为此,黄树勋部署一个团驻守老马岭,封锁山口阻敌进山;由驻防的一个团防守窑头,抽一个连兵力埋伏在日军北犯窑头的必经之路黄沙岭,失守则阻敌于窑头山下,再失则迂回守常平;常平山口东西高地派一个团兵力加区团队队员,首道防线破则依托高地夹击歼敌,再破则退守常平打巷战;派一个排的兵力,加紧修筑孟良寨工事。
与此同时,我党地下工作人员积极动员常平村的群众,为部队筹集木料、修筑工事,并发动山区群众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支援部队打好这场阻击战。
7月初,阻击战在沁阳太行山南的东、西两个战场打响。驻扎在校尉营的日军在炮火掩护下扑向黄沙岭,进入伏击圈后遭守军迎头痛击,轻重机枪齐射,手榴弹轰鸣,日军溃败。随后,日军增兵再次进攻,仍被守军击退。接连失利后,日军恼羞成怒,在校尉营架设数十门大炮轰击黄沙岭。守军躲进掩体,待日军上山搜索时突然反击,又毙敌无数,日军再度缩回,阵地形成暂时对峙局面。
次日,日军攻势更猛,山炮炸得山石横飞、树木折断,阵地焦土一片。守军凭借地形沉着应战,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与日军拼刺刀,寸步不让。最终,日军集中数倍兵力、借炮火掩护强攻,守军寡不敌众,全部殉国。日军攻占了黄沙岭。
黄沙岭失守使窑头失去天然屏障,黄树勋亲临前线指挥,集中全团兵力与装备阻击日军,激战数日令日军寸步难行。不料日军勾结汉奸绕道占领窑头北边的关帝庙,守军腹背受敌,被迫转移至常平。
另一边,老马岭作为山王庄通往常平的“前大门”,也遭到日军进攻。日军凭借兵力优势与精良武器,猛烈进攻,均被守军击退。数日后,日军分几路趁夜强攻,守军虽英勇奋战,但因众寡悬殊,老马岭失守,将士们趁夜退至常平山口。
常平山口海拔650米,沁晋公路穿越山口而过,地势居高临下,由田时风领导的区团队与国民党四十军某旅的一个团守卫。日军突破第一道防线后,疯狂地向山口扑来,待日军进入伏击圈,守军轻重机枪扫射、手榴弹齐投,打得日军落荒而逃。
不甘失败的日军多次发起炮轰与偷袭,始终未能突破常平山口,便倾巢出动,并调来三架飞机助战。守军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以一当十,顽强抵抗。不幸的是,有三枚炸弹击中旅指挥所,副旅长阵亡,参谋长重伤,担架队与运输队及时灭火,将指挥所转移至常平村外一个隐蔽隘口。
久攻不下的日军竟惨无人道地对山口前沿阵地施放毒气弹,使数百名守卫官兵窒息而死。趁我方后续部队未到,日军抢先占领山口。田时风与黄树勋率部队在常平大街与日军展开短兵相接的拉锯战,终因敌众我寡,我方撤出常平,到沁晋交界的孟良寨设防。
日军攻占常平后,气焰更加嚣张,在村外高地架设大炮昼夜轰击孟良寨,并组织重兵轮番强攻,均被我方将士击退。阻敌数日,我方因弹药耗尽,伤亡惨重,阵地岌岌可危。田时风与黄树勋决定留一个排掩护,主力转移至山西晋城。担负掩护任务的全排官兵,在与日军的惨烈血战中坚守不退,全员壮烈牺牲,以血肉之躯为大部队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场阻击战在阴雨连绵中持续一个月之久,爱国官兵们精诚团结,历经大小数十次战斗,共歼灭日军近千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晋冀豫边区军民组织反扫荡赢得宝贵时间,在太行抗日史上写下悲壮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