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3日

郇封法庭:“立审执”一体化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修武县法院郇封法庭研究“立审执”一体化工作机制。 本报记者 郭嘉莉 摄

本报记者 郭嘉莉

司法审判,判的是公道,守的是人心。能不能以“案件到我为止”的意识为人民群众办好案,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是修武县法院郇封法庭努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

近年来,修武县法院郇封法庭深入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基层实际,勇于探索创新,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立审执”一体化工作体系。通过打破立案、审判、执行三大环节的传统壁垒,实现全流程高效协同与信息共享,让公平正义跑出令人瞩目的“加速度”。

执行关口前移:风险预警化解难题

邻里纠纷往往牵涉复杂情感与现实困境。在70岁王大爷诉邻居马某某排除妨害纠纷一案中,这一特点尤为明显。

双方因马某某所有的树木损害了王大爷房屋屋顶而产生矛盾,案件一进入立案程序,法庭便立即启动“立审执”一体化机制,执行团队与审判法官并未局限于办公桌前的材料,而是第一时间前往争议现场进行勘查。他们不仅实地确认侵权树木的权属,还得知被告马某某长期在外务工,联络十分困难。在掌握这些情况后,审判法官凭借与执行团队的协作经验,耐心地向王大爷分析潜在风险:“老人家,如果您坚持‘恢复原状’的诉求,即便胜诉,也可能面临树木移除成本高昂、被告难以找到或逃避执行等现实困难。”经过近两小时的释法说理,王大爷理解了执行环节的复杂性,主动、理性地将诉讼请求简化为更易实现的“排除妨害”。案件审结进入执行阶段后,执行团队并未孤立作战,而是充分利用立案和审理阶段获取的信息,通过村委会联系到马某某的亲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成功说服其亲属代马某某锯断了越界的树枝。该案从立案到彻底解决仅用18天,感激不已的王大爷专程为法庭送上“心系百姓解民忧”的锦旗,以表感谢。

该案高效化解的背后,是郇封法庭两项关键机制的支撑,执行团队前置介入送达环节,2025年,通过送达时的实地走访,法庭成功获取有效财产线索的案件比例高达31.3%;建立诉求可行性评估机制,在立案阶段即引导当事人评估执行风险,使得当事人主动申请诉前保全的比例大幅提升了58.64%,有效减少了“执行不能”的风险。

精准保全施压:主动履行提速增效

“立审执”一体化的思维不仅体现在纠纷的源头预防上,也贯穿于诉讼进程的关键节点。

在辛某诉薛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中,这一优势再次得到彰显。原告辛某因被告薛某借款7.5万元,仅归还部分款项后失联,无奈诉至郇封法庭要求偿还余款6.25万元。案件受理后,原告于5月29日提出诉中保全申请。法庭迅速响应,严格审查后作出裁定,依法精准查封冻结了被告名下的支付宝、微信账户及银行账户。感受到法律强制力的被告,一改此前消极回避的态度,主动联系负责该案的法官,表达强烈的和解意愿。依托“立审执”一体化机制,承办法官与执行干警无缝对接,第一时间通过线上方式组织调解。承办法官向被告释明:“账户冻结只是手段,保障胜诉权益才是目的,只有积极履行才能解除限制。”同时,积极引导原告体谅被告现实困境。经过高效沟通,双方于6月4日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当场履行全部还款义务,原告随即申请解除保全措施。从提出保全申请到案款结清,全程仅用4个工作日。

“精准适用诉中保全,正成为推动当事人主动履行、缩短解纷周期的重要利器。”郇封法庭负责人表示,诉中保全措施在“立审执”一体化框架下精准出击,通过对移动支付账户的精准查封,直击当事人生活痛点,促使其从“被动规避”转向“主动和解”;执行干警提前介入保全与调解环节,与审判法官紧密协作,实现了纠纷化解的极速高效。

调解执行联动:高效化解批量纠纷

面对系列性、同质化纠纷,“立审执”一体化机制则展现了强大的规模化解能力。

某加油站经营者马某某遭遇12名货车司机拖欠加油款,案件陆续诉至郇封法庭。在成功调解首批案件后,承办法官敏锐地发现付款期限争议、抵扣标准模糊等共性难题。为高效解决后续案件,法庭迅速行动,承办法官提炼核心要素,精心制作加油款纠纷调解指引清单,对“分期付款最长不超过3个月”“抵扣需双方签字书面确认”等关键执行性条款进行明确规定。调解过程更是审判与执行力量的完美协同,审判团队负责释法明理,厘清法律关系;执行团队则现场核查司机收入状况,评估即时履行能力。这种“组合拳”效果惊人,曾创下1小时内成功调解3起案件的纪录,最终12起系列案件全部达成调解协议,其中10起案件被告当场以现金方式履行完毕。整个系列案从立案到所有债权履行完毕,平均周期仅8天,成功避免了10万余元债权沦为难以兑现的“法律白条”。

支撑这一高效化解模式的创新点在于郇封法庭首创调执责任捆绑制,执行干警深度参与调解全过程,特别是调解协议条款的设计,确保每一条款都具备可执行性;建立类案要素数据库,对批量案件进行要素化、标准化处理,使得后续类案处理效率提升300%。

判后跟踪回访:打通司法公正“最后一米”

裁判文书生效并非司法服务的终点,确保胜诉权益真正兑现才是关键。

在村民王某与马某的树木侵权纠纷中,郇封法庭判决马某移除损毁王某房屋的树木。判决下达后,法庭没有一判了之,而是主动开启“司法守护”行动。执行干警带着现场拍摄的屋顶破损照片找到马某,严肃告知其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特别是可能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对个人及其子女产生的严重影响。与此同时,法官也安抚原告王某的情绪,坚定承诺“法庭一定负责到底”。考虑到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法庭还联动人大代表共同参与劝导,巧妙抓住马某“看重名声”的心理,多管齐下,最终促使马某转变态度,主动雇人移除了侵权树木。为确保执行效果,执行团队在现场监督移除全过程,并拍摄修复后的屋顶照片存档,形成执行闭环。

“本来以为邻里纠纷不好解决,没想到法庭这么给力,从审理到执行都这么顺畅,很快就帮我解决了难题。”纠纷的圆满解决让王某深受感动,他特意制作两面锦旗送给承办法官和执行干警。

为保障更多案件的裁判得到自动履行,郇封法庭建立判后履行预警清单机制,对涉民生等重点案件实行100%跟踪回访。2025年,当事人自动履行率同比提升20%,强制执行案件受理量相应下降17.8%。

郇封法庭的“立审执”一体化机制并非简单拼接,而是将执行思维深度渗透到诉讼全链条。立案端,发放执行风险告知书,加强诉前和诉中的保全引导,从源头减少“法律白条”的产生。审判端,执行人员列席专业法官会议,在裁判形成阶段即参与讨论,提前规划可行的履行路径。执行端,充分利用诉讼阶段构建的“人脉地图”,精准破解人难找、财难寻的顽疾。“立审执”一体化机制运行以来,案件平均流转周期压缩40%,调解撤诉率40.32%,执行案件实际执结率73.15%。

“立审执”一体化是人民法院提高纠纷化解能力、破解执行难题的重要举措。郇封法庭通过创新完善机制,深挖内部潜力,不断提升裁判判项的可执行性,构建起流程顺畅衔接、信息高效互通、反馈及时有效的“立审执”协调配合体系,真正让司法为民的温暖通过一体化流程,穿透“最后一公里”,抵达田间地头、百姓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