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3日

白丹丹:调解“硬实力”实现知识产权纠纷“软着陆”

白丹丹(左二)和团队成员对一起知识产权案件的当事人进行调解。

本报记者 杨 珂 摄

本报记者 杨 珂

她是法院审判工作的“能手”,深耕7年,让她在思想信念、业务能力、理论调研、工作经验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锻炼;她是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创新者,在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多的今天,她用一系列调解方法,让大量知识产权纠纷在诉讼各阶段“软着陆”。她就是修武县人民法院法官白丹丹。

2023年9月成为员额法官后,白丹丹作为团队负责人开始审理知识产权案件。“团队由一名法官和两名书记员组成。刚开始,我们速裁团队每个月最少审理50起知识产权案件,后来又办理普通程序的疑难复杂知识产权案件。进入法院工作后,没有接触过知识产权类案件,实践和书本又有很大差距,刚当上团队负责人时,我深感责任重大。”白丹丹说。为此,她向内深耕,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向前辈请教探讨,同时也不放过每个进修培训的机会,快速提升办案能力和方法;她还向内挖掘潜力,将团队成员职责分工明确,从立案后就积极进行调解,加大案件调解力度,提高案件审理质量和效率。

也就是在这样的不断探索、学习中,她运用全程贯穿、全流程融合的调解方法,将调解的“柔”与审判的“刚”巧妙融合,让大量知识产权纠纷在诉讼各阶段“软着陆”。

“调解贯穿全程是我们团队不变的法则。”白丹丹介绍,所谓贯穿全程就是庭前书记员会主动多次联系原告、被告,沟通调解意向;庭审过程中及休庭间隙,负责记录的书记员会见缝插针进行沟通,法官适时引导调解;判前也是调解的最后“冲刺”阶段,团队会抓住判决作出前的最后时机深入调解。不少“硬骨头”案正是在这层层递进的努力调解中被啃下。

原告德克斯公司诉被告某鞋厂商标侵权案就是这样调解成功的。

该案以普通程序立案后,原告第一时间申请财产保全,团队拿到案卷查看案件证据后,也在第一时间联系双方当事人沟通调解方案。但当时因案件标的大,双方给出赔偿的金额差距过大而未调解成功。但是,她没有放弃,在开庭前、庭审中、宣判前,白丹丹多次对原告、被告做工作,感受到保全压力的被告也多次联系白丹丹请求调解。最终,双方以16万元赔偿金达成调解协议并当场履行完毕。这场历时3个多月的纠纷终于解决。

不仅如此,白丹丹还针对知识产权案件当事人地域分散的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让“指尖上的调解”成为常态。

在白丹丹和团队两名书记员的微信里,都有上百个微信群,而这正是他们与当事人沟通最好的桥梁。“在这里只要大家有时间,无论是中午还是晚上,我们都可以进行对话,把各自的调解意见说出来,争取更合理的赔偿数额。”白丹丹说。

而财产保全也在调解中起到了“杠杆”作用。白丹丹积极引导,充分向当事人释明财产保全的法律规定,引导原告申请财产保全,同时财产保全也会成为打破调解僵局的关键,一批案件就是在这样的方法中得以调解。

白丹丹还把“类案指引法”运用到办案中,打通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计算的调解难点,通过选择个别典型案件先行判决,形成示范效应,引导其他同类案件当事人形成合理预期,促进批量调解。截至2025年6月底,白丹丹团队在2025年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调撤率达68.94%,其中调解率49.24%、撤诉率19.70%。

“充实的审判工作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也赢得了更多认可和信任。我会将这些调解方法坚持下去,用智慧和耐心促成案结事了人和,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效率。”白丹丹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