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3日

焦作抗战印迹之永远的丰碑篇

英烈垂千古 复兴铺坦途

1946年修建的太行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

1992年重修的太行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

1959年迁建的人民英雄纪念塔。

1970年整修的人民英雄纪念塔。

《晋豫人民复活记》碑文照片

邓小平题词

秦基伟题词

本报记者 孙 茜

回望抗战烽火,探寻精神地标。在焦作市的核心地带、解放路中段、东方红广场南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塔静静矗立着,塔身上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它不仅是城市地理位置上的一处地标,更是焦作人民镌刻记忆、传承精神的红色坐标,承载着这片土地对英雄的敬仰,也诉说着怀川儿女为家国奋斗的峥嵘岁月,见证了这座城市不屈的脊梁。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2月19日,沿道清铁路西犯的日军侵占焦作,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

在中共豫北工委、焦作工委、晋冀鲁豫省工委的领导下,怀川儿女与日本帝国主义者展开殊死斗争,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8年浴血奋战共歼灭日伪军2.26万人,最终收复了焦作地区全境,夺取了抗日战争在焦作地区的胜利,巩固了太行、太岳根据地的南部门户,书写了荡气回肠的篇章。

1945年,焦作市第一次解放时,太行军区为了纪念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决定建立抗日烈士纪念碑。

同年11月19日,太行四分区举行了纪念碑奠基和追悼公葬牺牲烈士大会。专署、军分区领导杜毓沄、黄新友、刘毅等及军民1万余人参加大会。会后举行了盛大的公祭游行。1946年1月20日,纪念碑建成,太行第四专署在焦作广场(今焦作市贸易大厦处)召开抗日烈士纪念碑落成暨晋豫人民复活纪念大会。

纪念碑坐落在焦作广场南端,塔身呈五面立锥形,各面顶端雕塑一颗五角星,并有军政领导的题词。题词分别是“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题;“四专区人民复活纪念碑”,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题;“冲破天险绝路逢生”,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邓小平题;“英雄事业群众作风”,太行军区政治委员李雪峰题;“烈士英名万世流芳”,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题。碑基镶嵌着五块长方形的黑色石碑,碑文是杜毓沄撰写的《晋豫人民复活记》。《晋豫人民复活记》真实地记载了日寇的血腥罪行,热情地讴歌了抗日军民的光辉业绩。

1946年6月,国民党顽固派背信弃义,发动全面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10月焦作被敌人占领,我军撤退上山,纪念碑遭到了严重破坏,首长题词被枪打,四周水泥柱与铁环被毁。

1948年10月,焦作第二次解放后,政府立即拨款修复纪念碑,使其恢复了原来的面貌。

20世纪50年代焦作从矿区城镇发展成为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市中心东移,政府决定移置纪念碑于东方红广场,1959年竣工,并改名为“纪念塔”,首长题词与碑文保持原貌。

1970年,因塔基裂缝、塔身倾斜等原因,纪念塔再次被加固整修,加高了塔身、扩宽了塔基,塔顶呈五棱白云浪花形,塔基座五面都镶嵌着长方形石碑,无碑文。塔身五面的题词易为毛泽东同志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原碑文被覆盖。

1992年12月,焦作市委、市政府在烈士陵园重建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东方红广场纪念塔仍予保留。

80年岁月流转,丰碑无言,精神永恒。两座丰碑已然融入焦作的城市灵魂,成为这座城市精神图谱中不可或缺的基石,也见证了焦作从血色黎明走向今朝繁华的巨变。

怀川大地滋养了英雄。历经抗战烽火淬炼的革命斗志、家国情怀,在怀川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绵延不绝。从太行山走出来的抗战队伍,成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的骨干力量。之后,又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的名号在上甘岭战役中打出威名,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也是由这支部队改编而来,至今仍然是翱翔在祖国万里蓝天的“天兵天将”。

英雄精神照亮了怀川。如今,焦作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能源汽车在宽敞的道路上穿梭,“三十工程”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南水北调工程滋养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切离不开怀川儿女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根源,正是从革命先辈那里传承来的,如同纪念碑一般,坚不可摧,激励着怀川儿女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属于这片土地的新荣光。

(本组照片均由中共焦作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