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4日
从“边角地”到“幸福圈”
——马村区解锁公共空间新活力走笔
本报记者 张 璐
干净整洁的路面、宽敞宜人的人行道、绿意盎然的花草林木、充满活力的公园游园……近年来,马村区紧扣“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以城市公共空间整治提升为突破口,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深挖空间潜力、巧施“绣花”功夫,通过“小切口”实践推动公共空间的“大变身”,将城市功能与群众生活深度融合,让“方寸之间润物无声”的城市温度悄然传递到居民身边。
在此次公共空间治理行动中,马村区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心策划了9个公共空间整治项目,涵盖道路绿化、游园建设及市政基础设施三大领域。目前,已有7个项目顺利完成,剩余2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城市面貌因此得到显著提升。
“边角地”变身“打卡地”。针对以往脏乱差的边角地及无路灯的昏暗空间,马村区通过科学规划与改造,成功将光明路与中兴路交叉口的城市“边角地”打造为景观游园——园内绿树成荫、小径通幽,健身器材与休闲座椅一应俱全,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理想休闲场所。
“小工程”惠及“大民生”。马村区积极推进翠微路、东海大道与待九路交叉口等区域共计12500平方米的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其中翠微路两侧的绿化提升已圆满完成。此外,在海河路、龙之心路、望江路、翠微路等路段安装了83架路灯,切实保障了居民夜间出行的方便安全。
“小空间”巧解“停车难”。马村区针对校园周边接送学生车辆拥堵问题,以“盘活闲置空间”为着力点,重点推进校园周边公共空间优化:有效利用区实验学校对面闲置的“边角地”,建成并投用7000平方米的公益停车场,显著增加临时停车泊位。同时,优化停车场配套设施与学生接送广场布局,安装15个太阳能灯、铺设沥青路面,并在学校门前施划交通标线、增设减速带等安全设施。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上下学高峰期车辆拥堵现象,获得家长与学校的一致好评。
“主动脉”焕新“风景线”。作为马村区的主干道,建设东路(山阳区界至东海大道段,全长约3.6公里)两侧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正稳步推进。从杂乱地块整理到基础设施补位,从景观颜值升级到通行功能优化,马村区秉持“精细化”治理理念,以三大交叉口整治为突破口,同步推进沿线配套升级,全方位提升城市主干道的颜值。此次整治聚焦重点区域与关键环节,精准实施六大提升举措。在交叉口整治方面,一是对建设路与泰康路交叉口进行“内外兼修”,拆除北侧万达小区门前围挡并整治3800平方米区域,补栽绿植,同时升级南侧270米白庄葡萄园区域围挡与人行道;二是对建设路与中兴路交叉口东南角5000平方米地块进行改造,移除杂乱树木,打造微地形并铺设青砖步道;三是整理提升建设路与文昌路交叉口东南侧3500平方米杂乱地块,实现空间“由乱到序”。在沿线配套升级方面,分路段推进功能完善:对建设路(文昌路至银河路段,长约480米)铺设人行道,在建设东路(文昌路至东海大道段)安装117架路灯并修复破损路面。同时,全面开展沿线绿化提升行动,通过补栽绿植、延展草皮,进一步厚植城市绿量。随着各项整治工程的逐步落地,建设东路不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通行功能与宜居指数也同步提升,正逐步成为兼具颜值与内涵的“宜居宜业”城市风景线。
如今,行走在马村区的街头巷尾,每一处焕新的公共空间都藏着民生温度——晨练老人在游园里舒展身心,接送孩子的家长不再为停车发愁,晚归市民伴着路灯安心漫步。这“小切口”里的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