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8日
“3456”工作法,基层治理的“解忧密码”
本报记者 杨丽娜 刘 旭
谁说“搬”出来的村子就没了凝聚力?瞧,中站区许衡街道西冯封村的答案来了!
作为整村搬迁村,西冯封村6200余名村民分散居住在5个安置小区,曾面临底数难摸清、服务难覆盖、隐患难排查的治理困境。
如何破解基层治理“分散化”难题?
许衡街道党工委以“党建筑基、网格赋能”为思路,探索创新“3456”工作法——以党建为引领,10名网格员与118名微网格员化身基层治理“毛细血管”,通过“三清楚”摸清家底、“四掌握”预警风险、“五必访”传递温暖、“六必到”响应需求,成功探索一条搬迁村庄高效治理新路径,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个楼栋、每户家庭,真正实现了从“人散户乱”到“人散心聚”的治理升华,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供了样本。
场景一
网格员“每日三问”:筑牢“三清楚”基石
“张婶,降压药快吃完了吧,今天路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帮您开了一盒。”“李哥,你昨天反映的楼道杂物堆积问题,我已经和邻居们沟通好了,今天下午一起清理。”当清晨的阳光洒进和美小区(二期),微网格员闫端阳就开始了一天的走访。西冯封村整村搬迁后,为破解“人散户乱”的底数难题、精准服务群众,该村要求网格员做到“三清楚”,即知格情,每周动态更新网格内人口、房屋等信息,确保准确率100%;知户情,掌握每户家庭成员、人口结构等情况;知民情,收集群众需求建议,及时反馈。
“以前遇事自己扛,现在网格员经常来家里看看,不管啥小麻烦、烦心事都帮着操心,太感谢她们了!”独居老人郜素芳动情地说。两年前老伴去世后,郜素芳独自生活没了依靠,日子过得紧巴巴。闫端阳走访时察觉到她的难处,第一时间把情况上报村委会,跑前跑后帮她准备材料,办理了低保,解了老人燃眉之急。
走进西冯封村,总能看到网格员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主动扛责在肩,群众有难题第一时间帮着解决,把服务送到家门口,真正做到“格内情况清、群众需求明”。
场景二
隐患排查“不打烊”:激活“四掌握”预警机制
“和顺小区13号楼前车房的警报器一直响,不明原因,影响居民休息。”不久前,网格员许照利在巡查时发现异常,立即通过“中好办”平台上报。很快,区调度中心将问题分派至房管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核查,确定是警报器误触后当场进行处置,问题迅速化解。这一高效回应,得益于该村实行的“四掌握”工作机制,即摸排辖区组织信息、紧盯重点场所动态、每日排查矛盾隐患、每周巡查重点区域安全隐患。
“以前是‘群众找上门反映’,现在是‘我们沉下去找问题’。”该村党总支书记刘新顺说,今年以来,西冯封村通过“四掌握”机制主动排查、及时处置,已化解19起矛盾纠纷,消除37处安全隐患,切实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场景三
特殊群体有人管:践行“五必访”温暖承诺
近日,和美小区(二期)网格员刘四虎入户走访,发现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村民正处于急性发病状态,行为难以自控,情况危急。他先温和安抚,同时联系救护车,等待期间全程守护观察。救护车到后,他协助送医、对接病情,确认该村民得到妥善救治,才放心离开。
这样快速响应、精准帮扶的场景,恰是西冯封村将“五必访”工作落到日常、做进民心的鲜活体现。该村将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员、精神障碍患者、困难党员列为“必访人群”,并针对不同群体制订专属帮扶方案。比如,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该村安排网格员每月上门4次,提醒患者按时服药,了解其精神状态,发现异常及时联动社区医生上门评估,避免因病情波动引发不稳定因素。
此外,该村将对特殊群体的关爱融入日常,每月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100元生活补贴、中秋节每人发放200元、春节每人发放1000元;连续5年举办青少年暑期免费培训班,邀请专业老师开设武术、书法等课程。“西冯封村就像温暖大家庭,处处都有关爱。”提起村里的帮助,21岁的欣欣(化名)和妹妹红了眼眶。父母去世后,村里帮她们申请了政策补助,还积极与学校对接,减免其学费、提供生活补贴等。此外,网格员也经常来家里看望,送新衣、送文具,这分温暖她们一直记在心里。
场景四
服务群众“零距离”:打通“六必到”最后一米
不久前,网格员刘滨滨在网格巡查时,撞见两个村民因打牌起了争执。他立即上前安抚双方情绪,并将情况上报村委会。当天晚上,村里的“老刘调解队”便走上门,和网格员一起,圆满化解了这场纠纷。“老刘调解队”由刘新顺牵头,是一支集结了辖区民警、专业调解员、法律顾问的志愿队伍,深受大家好评。
“六必到”定服务标尺,快响应践为民初心。从“网格巡查必到”的主动排查,到“群众求助必到”的及时回应,从“突发事件必到”的快速处置,到“矛盾纠纷必到”的源头化解,再到“治安案件必到”的安全守护、“志愿服务必到”的暖心帮扶,西冯封村通过落实“六必到”,不仅为基层服务划清了重点,更让治理力量精准扎根在村民生活的关键处、需求的紧要时。
凭借“3456”工作法,许衡街道不仅破解了搬迁村治理难题,更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办、底线不出区、矛盾不上交”。依托“3456”工作法收集的民情民意,村里还与周边村抱团成立中站区西部经济服务片区党委,围绕辖区企业,开展停车场、运输、保洁、保安四大服务,预计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5万元,带动80余名村民就业,真正实现了“治理有效、产业兴旺、村民幸福”。
分散而居依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力量。这背后,正是那道精彩的“解忧密码”在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