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8日

焦作市博物馆持续涨粉!今年暑期游客人数再创新高。面对日益高涨的博物馆游,焦作真的准备好了吗?一直以来,许多人关心焦作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更在畅想一座新馆的拔地而起。

当焦作市博物馆新馆落成时

暑假期间,市博物馆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焦作市博物馆供图)

本报记者 王玮萱

市博物馆传来数据:该馆2024年接待游客57.9万人次,同比增长13.8%;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0.9万人次,同比增长1.6%;今年暑期接待游客12.9万人次,同比增长4.8%。

对于市博物馆而言,以上数据在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而伴随着焦作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市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八方游客的重要旅游打卡地。

产业发展“倒逼”各地博物馆迅速成长。顺势而为调整战略,强力推动“馆城融合”,这促使各地博物馆从被忽略的境地,到成为文旅产业大军的核心力量。

市博物馆准备好了吗?

市博物馆正在适应新需求

博物馆是“保管者”还是“文旅服务商”?市博物馆负责人王磊给出了答案。市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保管者,为讲好焦作故事,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该馆还应打造“文旅服务商”的新身份。

文化体验、文创研发、虚拟互动……近年来,各种有趣的文化活动在市博物馆形成了常态。而在这些常态活动背后,大家惊奇地发现:我们理解中的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正在转型升级。主动引流、搬出文物“秀”两把、精心研发文创产品、不断来点“黑科技”的博物馆,已悄然走进公众视线,为公众文化生活注入全新体验。

如何满足公众需求?如何激发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为顺应时代需求,市博物馆焕发新生,持续推进战略性调整。

焦作历史深远厚重,在文旅产业发展中极具吸引力。作为焦作文化的重要载体,市博物馆依托焦作深厚的历史底蕴,通过优化基本陈列、推动数字化升级、加快文旅融合步伐,积极探索转型路径,努力为公众提供更具时代价值的文化服务。

目前,市博物馆已建成“云游博物馆”数字化平台,完成100件重点文物数字化建模;推出AR导览系统,将文物阐释维度从静态说明转向情境化叙事。依托现代技术重构文化感知方式,让博物馆服务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促进文旅融合方面,市博物馆推动将博文纳入全市精品线路,突出研学体系化建设,不断扩大博物馆引流的质量和效果;加大焦作文化元素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努力打造可沉浸、可体验、可休憩的文旅新空间。

今年4月,市博物馆与20家旅行社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主动出击引客流,这在我市博物馆发展史上尚属首次。根据《焦作市博物馆与旅行社战略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市博物馆将被纳入“太极文化研学游”“南太行山水人文游”等主题研学线路。市博物馆与旅行社有意打造一条“郑州—云台山—博物馆—陈家沟”黄金旅游线,实现跨区域联动。

当市博物馆新馆落成时

市博物馆是“游客看焦作”的一扇窗。如何让这扇窗户更明亮,各方都在积极谋划,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备受关注。

近期,王磊将自己的想法写进了《关于加快推动焦作市博物馆新馆建设的思考和建议》一文,文中透露一名博物馆人的真情实感。

他说,市博物馆新馆建设是破解当前发展瓶颈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市正处于城市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谋划建设一座与城市深厚文化底蕴、宏伟发展愿景相匹配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新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焦作担当”,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战略工程。

他认为,市博物馆新馆应是焦作文明最立体、最生动的展示地,将是具有中国气派、中原特色、焦作气质的文化地标。新馆能够将“山水文化”“太极文化”“名人文化”“工业文化”等核心IP,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产品,有效破解“有资源、缺整合”的发展瓶颈,成为引领焦作从旅游“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型升级的核心吸引物。

市博物馆新馆落成后,将是焦作文化最前沿、最开放的传播平台。它将显著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软实力,吸引高端人才、资本与合作伙伴,为焦作在区域竞争中塑造独特优势、赢得更多话语权。

未来的市博物馆新馆,并非单一的展陈空间。它需不断拓展功能外延,构建“博物馆+”生态体系,强力推动“馆城融合”,使新馆成为城市旅游核心吸引物和文化会客厅,打造活力文化区。

王磊认为,市博物馆新馆建设正当时。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强国”战略,鼓励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并在资金、政策上予以倾斜。焦作拥有极其丰厚且独特的文物资源和文化IP,大量考古出土文物、工业遗产、太极拳文献史料等,为展陈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内容支撑。同时,近年来国内博物馆建设大踏步前进,在建筑设计、展陈策划、智慧博物馆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已有成熟的技术和团队可供借鉴。

站在新时期,焦作需要为地方厚重文化贴上更广阔、更先进、更鲜活的时代标签。而拥有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已是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