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11日

生死时速的背后

——市人民医院抢救一例急性心梗患者纪实

本报记者 孙阎河

8月13日20时,市人民医院接到一条紧急转诊通知:一位53岁的男性患者被确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存在三支病变,右冠状动脉已开通,但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下,血压仍无法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心跳骤停。

20时23分,患者被转运至市人民医院ICU北区,早已待命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系统随即启动响应。

20时30分,在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后,ICU北区医疗团队依据既定治疗方案,立即开展超声定位,对患者右股动静脉实施局部麻醉与穿刺操作。

21时5分,患者生命管路预充工作完成,ECMO(体外膜肺氧合)系统开始全面运转。

21时10分,临床监测数据显示,患者体内血流量达2.1L/min,血压回升至105/65mmHg,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9%左右。

“每一秒都是在跟死神拔河。”看到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ICU北区主任张武奎长长舒了一口气,感慨地说。

什么是ECMO

ECMO是当前急危重症救治领域的顶尖生命支持技术,能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支持,为抢救工作赢得关键时间,因此被称为抢救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终极救命武器”。该技术在心血管急症、重症呼吸衰竭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家医院、一个地区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核心指标。

近年来,市人民医院高度重视ECMO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平台搭建、流程优化、制度完善、规范化培训、多学科协作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效。今年7月,第八届华中心血管病大会(2025C4)在郑州举行。会上,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共同牵头组建的“华中地区ECMO联盟”正式成立,市人民医院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成为该联盟首批成员单位。

与死神的“拉锯战”

抢救过程中,随着ECMO顺利启动,在患者意识清醒、仅接受局部麻醉的状态下,其体内血液被引出体外,经人工“心肺”装置重新获取氧气后,再缓缓回输至体内,有效改善了全身组织灌注。渐渐地,患者那颗疲惫的心脏终于得以充分“休息”,生命的火光也在这一刻重新点亮。

但死神并未轻易退让。

第一天,患者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尿量逐渐恢复,身体机能开始向好发展。

第三天,心脏超声检查提示,患者心脏射血分数(EF值)升至34%,医生团队开始尝试减少体外循环血流量,逐步为患者心脏“减负”。也是在这一天,患者紧紧握着医生的手,哽咽着说出了第一句完整的话:“谢谢你们,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第五天,心脏超声复查显示,患者EF值进一步升至40%,心功能持续改善,医生再次尝试减少体外循环血流量。

第七天,医疗团队开始逐步减少升压药物用量,密切观察患者血压波动情况,评估其自主循环维持能力。

第十天,ECMO体外呼吸与循环支持系统一次性成功撤机,这标志着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器官功能恢复、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且已排除感染风险。至此,这场与死神的“拉锯战”以医护人员的胜利告终。

面对这一振奋人心的结果,ICU北区护士长董茜感慨万千:“这些天来,我们每个人都不敢有丝毫松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指标的细微波动,好在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有了回报。”

光环背后的艰辛

365×24小时战备状态:为确保ECMO系统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投入使用,医院将ECMO相关设备集中存放于一个红色拉杆箱内,箱内包含管路、穿刺包、预充液、超声探头等全套物资。市人民医院ECMO医护三人小组(主刀医生+灌注师+护士),每季度至少开展4次实战演练,确保团队在紧急时刻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多学科“一键启动”机制:ECMO的每一次运转都伴随着高危重症抢救,离不开多学科的紧密联动。早在多年前,市人民医院就打破了传统医疗中各学科间的壁垒,建立了MDT(多学科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系统性、专业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并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目前,该院已成立28支不同类别的MDT团队,累计开展MDT会诊15000余例。此次抢救中,该院“胸痛中心+ECMO团队+导管室+彩超室”MDT机制“一键启动”,平均响应时间仅3分钟。

可视化穿刺技术:市人民医院已经引入“超声引导+微穿刺针”可视化穿刺技术,护士通过超声设备可清晰判断患者静脉血管的大小、深浅位置,实现“一针见血”。该技术的应用,可使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2%,极大地降低抢救过程中的额外风险。

数字化管理:该院ECMO已经同时配备专用电子病历模板,可自动抓取患者血气分析、活化凝血时间(ACT)、血流量曲线等关键数据,有效减少了人工记录误差,为精准诊疗提供了数据支撑。

这场跨越生死的生命接力,充分彰显了市人民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的硬核实力,也为区域内重症救治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