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11日

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的实践要义

□赵佳佳

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总体发展大局和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提出重大要求,不仅为中原崛起指明了方向,更将社会建设工作放在尤为重要的地位。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与社会建设之间是相互关联协调、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且“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更是与社会建设紧密相连,必须深刻把握社会建设的实践要义,推动实现发展与治理的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社会建设为了谁,社会建设依靠谁,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也是根本立场问题,答案显而易见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社会建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必须坚持以共同富裕引领社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和终极目标,其最终的目标引领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此过程中,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必须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很高。一方面,坚持尽力而为做好社会建设工作,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性因素,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工作。“尽力而为”虽四个字,却展现了满满的民生情怀,展现了一个立志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政府,一个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另一方面,坚持量力而行做社会建设工作,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从每个地方实际出发。同时,“量力而行”更展现出政府对社会建设工作的高度负责和科学态度,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必须坚持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工作方针。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多元结构,这就意味着每个社会参与主体都需紧密合作。而“人人有责”强调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是社会治理的主体,都承担社会建设的责任和义务。“人人尽责”则强调除公民之外,还要求党和政府通过完善制度、改进政策,为每个公民履行自己的责任提供机制保障。“人人享有”则确保让每一位公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让社会建设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公民。

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必须坚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要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坚守底线就是要编织民生保障网的“网底”,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此外,社会建设工作不能泛泛而谈,要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根据社会建设的重点群体、重点地区和重点内容,有侧重的推动社会建设发展。一方面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另一方面,在具体工作推进过程中也要对重点群体、重点地区进行倾斜,将更多的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来进行倾斜。制度是根本性的问题,同时具有相对稳定性。完善制度即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也要充分提高制度的适应性能力,从而满足经济社会的动态发展。引导预期即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一方面引导老百姓,看到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的这样一种美好生活的前景,同时也要坚持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原则,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新格局,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工作中,保障新时代社会建设在合理、适当的预期引导下稳步推进。

(作者单位:中共焦作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