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11日

新时期创新驻村工作促振兴

□李逸柔

前不久,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为挨家挨户“蹭饭”火了,这折射出新时期驻村工作从“身在”向“心驻”的转变。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国无数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真蹲实驻、真帮实促、真抓实干,在乡村的田野上描绘了一幅幅“好丰景”。今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黎平县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畅谈时强调:“第一书记制度还是要坚持,脱贫之后乡村全面振兴任务同样繁重,这方面还是要加强。”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高度重视,更为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

真心融入:从乡土情怀里重构干群互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扎根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关心群众安危冷暖、急难愁盼。驻村书记工作在农村一线,首先要和群众“打交道”。董桂林到村里后,主动与村民拉近距离,大多选择到独居老人家中“蹭饭”,带上牛奶鸡蛋等物资,给予情感陪伴。他用这种方式打破隔阂,在唠家常中倾听民意,了解村民生活困难与村庄建设想法。从办公室交流到村民家中唠嗑,广泛吸纳民意民智,拉近干群关系,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路线,以实际行动诠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因此,驻村的核心是“驻心”,唯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在田间地头与农户共话收成,在庭院炕头倾听村民诉求,才能走进群众心里。

创新方法:从网络变革中激活乡村潜能

新形势下,群众都上网了。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因此,做好新时代的群众工作、驻村工作,要求干部必须学好用好互联网这个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平台、重要工具,既要传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更需及时创新工作方法,把握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董桂林敏锐抓住网络机遇,制作聚焦村民生活的短视频,展示芝麻盐夹蒸馍、烤鸭蛋配面条等乡村饮食画面,激发网友对农产品的兴趣。当网友要求“上链接”时,他承诺收益归村集体,成功将流量转化为公共收益。数字时代的乡村振兴,离不开“线上+线下”的双向发力。驻村工作者不应止步于“脚踩泥土”的传统模式,更要善用互联网思维打破时空壁垒,落实产业数字化要求,巧借网络东风激活乡村发展潜能。

固本兴产:以长效机制筑牢振兴根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这是推动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关键力量。同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着眼长远发展的布局,通过建立健全利益联结、风险防范等机制,让产业扎根乡土、惠及长远。唯有如此,才能提升驻村干部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筑牢发展根基,才能避免“工作队在时轰轰烈烈,工作队走后冷冷清清”的困境。

驻村的深度,决定着振兴的力度;用心的程度,丈量着担当的尺度。从以真心融入厚植乡土情怀、重构干群互信的“情感筑基”,到借创新方法拥抱网络变革、激活乡村潜能的“动能升级”,再到靠固本兴产完善长效机制、筑牢振兴根基的“长远布局”,每一步实践都在诠释“驻村更‘助村’”的深层内涵:不仅要“身入”乡村,更要“心入”群众、“智入”发展、“情入”长远。唯有始终以真心换真情、以创新破难题、以机制谋长效,才能让“用心促振兴”的承诺在田野乡间落地生根、结出硕果,才能书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绚丽画卷。

(作者单位:中共焦作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