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15日
网友有话说〉〉〉
一碗一箸大民生 一餐一饭幸福味
——我市社区食堂实力“圈粉”
本报记者 李润生
灶台炒勺翻动,餐盘叮当作响,氤氲饭菜香扑面而来,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木须肉、红烧茄子等几十个家常菜的自助餐厅,每人只需9.9元,孩子边吃边嘟囔说比妈妈做的还好吃,这是网友“摘星”在山阳区艺新街道成丰路社区食堂的真实感受。
近日,“组队到社区食堂吃饭”的话题冲上本地热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社区食堂,和爷爷、奶奶们成了饭搭子。
社区里的食堂为何越来越圈粉?
网友“灿烂”说:“下班、接孩子,再者慌慌张张做完饭,已经累到不想吃了。洗菜、切菜做饭洗碗1个多小时,吃饭10分钟。”
在当下“工作+生活”的快节奏循环中,做饭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负担。虽然点外卖是一种选择,但外卖毕竟“高盐、高油、太腻”,只适合偶尔凑合一下。于是,在“外卖盒饭”和“一顿安心晚餐”的抉择中,社区食堂里出现了全龄段顾客。有些带着孩子、父母一起,有些和同事、朋友三五成群来,吃饱喝足“无负担”高高兴兴回家。
现在的社区食堂已打破了大家的固定印象:菜品种类多、就餐环境好、好吃又实惠,因此颇受大家青睐。社区食堂不仅解决了空巢老人做饭困难、独自吃饭孤单的问题,也精准填补了“上班族”“没时间做饭、外卖吃腻又担心卫生”的刚需,为不同群体提供了更多选择。
据了解,我市近600家社区食堂,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布局均衡、主体多元、方便可及的社区食堂服务网点,并基本做到了社区居民有普惠、一老一小有补贴、特殊群体有优惠、堂食困难可送餐。可以说,我市社区食堂的火爆,正是民生需求被看见、被回应的体现。
民以食为天。在一餐一食间、一碟一碗中,从舌尖上的温暖到心尖上的幸福,是提升城市宜居性、增强民生获得感的具体举措。这种就餐模式正悄然改变着城市的生活样貌,成为社区服务能力提升的例证。类似生活性服务的增多,丰富着“15分钟生活圈”,也成为“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