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15日

世说新语

“好好说话”,拒绝“烂梗”

□筠 溪

“芭比Q了”“老六”“嘎了”“走花路”“carry全场”……你家孩子的口中是否也时常“蹦”出网络“烂梗”?多少家长能够听得懂?又有多少家长见怪不怪?悄然间,这些肆意狂欢的“日常用语”,已经在校园里“纷飞”,成为很多学生习以为常的社交“代码”。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自古以来,语言也在经历着“进化”的过程,应时而变,随势而化,常变常新。然而,一时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孩子们要“照单全收”。网络语言是“文化快餐”,来得快,去得也快,令人应接不暇,最终能沉淀下来的精华少之又少,倘若任由其侵占孩子黄金学习期,对个人成长和文化传承,都是一件坏事。

教师更有危机感、发言权。“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一场引导小学生拒绝“网络烂梗”的班会火出了圈儿。最近,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车站小学,语文教师朱文洁把“跟风说烂梗”比喻成气球,风一吹就随着飞;如果换成一只蝴蝶,则会在花蕊上悠闲自得、迎风飞舞。朱老师用这个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做有思辨和批判能力的蝴蝶,不要做随风而飘的气球。

“小烂梗”是“大问题”。“大”,在于数量之巨。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论坛上,共青团中央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当代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进入网络世界,游戏、动漫、短视频等,正是网络“烂梗”的“制造工厂”和传播平台。可以说,“Z世代”的文化环境,使语言教学与传承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调查报告》也敲响了“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扩大,建议引导未成年人用好互联网”的警钟。

莫把“烂梗”当时尚。“村BA”“松弛感”“硬核”……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在于其生动形象、门槛较低、形式多样、诙谐幽默等特点,能够轻松融入日常交际,“即插即用”属性明显,很多词成为时尚用语。然而,“你说我说大家说”并不是衡量“真理”的标准。孩子们在求学阶段,要么懵懂,要么叛逆,对是非缺乏判断能力,很难界定低俗与幽默,甚至把“烂梗”当时尚、粗俗当个性,无形中影响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甚至弱化深度思考的能力。对此,家长、教师以及全社会都应对这场“语言的狂欢”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当代的孩子是“数字原住民”,让其“断网下线”不科学,更不现实。然而,孩子犹如一棵小树,眼看要长歪时手扶一把,就能重塑起笔直的树干,迎接阳光、雨露。“好好说话”,拒绝“烂梗”,应当成为孩子们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