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23日

街角巷陌“绣”心景

——看中站区如何治理“微空间”托起“大幸福”

本报记者 杨丽娜 刘 旭

从晨光唤醒的街角游园,到暮色中智慧路灯暖亮的归途;从老旧小区里响起的智能门禁提示音,到新能源车主轻松找到充电桩的安心笑容——中站区的日常点滴,正被“宜居”二字重新定义。这背后,是该区以公共空间治理专项行动为抓手,全力推进城区品质与民生福祉双提升。目前,该区已完成13个治理项目,率先完成2025年第一批台账治理任务,治理项目数和治理面积均居全市前列。当治理力量渗透城市角落,不仅让城区面貌实现跨越式焕新,更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细微处持续升温。

傍晚的丰收路西段游园,总能看见老人们伴着花草香悠闲漫步,孩子们追着晚风嬉戏玩耍。在这里,1.2万余平方米新绿铺展,8000余株斑竹、金桂、月季错落成景,曾经的“闲置地”变身“休闲场”,成为居民茶余饭后散步、健身、闲谈的好去处。

聚焦群众日常休憩需求,今年以来,中站区精耕城市“绿色空间”,对丰收路西段游园、工商银行游园、云台游园、鑫鑫花园游园等6处游园及周边闲置地块展开绿化景观提升行动。在治理过程中,该区创新推出“生态廊道+油料种植+家庭农场”的复合功能模式,既保留了土地原有的生产属性,又能更好地服务周边居民生活,通过“增植补绿、优化布局、完善设施”三管齐下,让曾经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闲置地”,摇身变为居民休闲社交的“会客厅”。

在扮靓城市“绿色角落”的同时,中站区也将治理目光投向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为让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该区精准施策,为25个老旧小区注入“智慧动能”。针对税务小区、链条北院小区、环保局家属院等小区的实际需求,重点对小区大门及门禁系统进行维护升级与换代更新,引入智能识别、远程控制等现代化设施。装上“智慧芯”的小区,不仅解决了传统管理中的诸多难题,也让居民出行更便捷、居住更安心。

小区内的生活愈发舒心,小区外的出行体验也需同步升级。为切实解决群众出行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提升城市“里子”品质,该区强力推进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对瑞丰路、衡苑路、链条南街、春晓北路等8条背街小巷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工程围绕“通、亮、畅”展开,累计改造提升道路总长度约4000米,安装智慧照明路灯65套,新建排水管网3300余米,铺设沥青路面2万余平方米,更新人行道透水砖1000余平方米,新建路缘石约5600米。如今的背街小巷,实现了“路平如砥、灯明如昼、水畅如歌”的华丽转身,成为群众出行的“舒心道”。
解决了“住得好、走得顺”的问题,中站区又敏锐捕捉到群众生活中的新需求。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幅增长,“停车难、充电难”逐渐成为困扰群众出行的新痛点。对此,中站区迅速响应、高效行动,今年以来,重点围绕许衡公园、和美小区周边等车流密集区域,统筹推进智慧停车场建设,提供停车位300余个,同步配套安装充电桩73台。这一惠民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居民的“停车焦虑”,更切实解决了新能源汽车车主的充电难题,让民生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同频共振,生动诠释了城市发展的温度与厚度。
一街一巷用心雕琢,一事一物温暖升级。中站区的民生答卷,藏在街角巷陌的新颜里,更甜进了百姓的心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