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25日
日前,借助AI技术复原,73岁的宋福保和去世多年的父亲“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跨越时空”相见,他眼含热泪告慰父亲——
爸,这盛世,我替您看到了
本报记者 王 言 邓 帆
王梦梦
14年艰苦卓绝抗战,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狼牙山五壮士”正是其一。
84年前的今天,1941年9月25日,八路军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5名战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当地群众撤退,将围剿我冀西革命根据地的500余名日伪军诱入河北易县狼牙山棋盘坨绝路。他们向敌人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推下身边最后一块石头,砸断枪支,凛然跳下百丈悬崖。
幸存者之一宋学义深藏功名,回到家乡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务农,1971年病逝,1979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02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仪式上,80面功勋荣誉战旗猎猎飘扬,“狼牙山五壮士”战旗荣耀在列。9月10日,《人民日报》视频号借助AI技术复原宋学义“面容”,让宋学义和儿子宋福保“跨越时空”相见。
9月20日,记者来到北孔村,了解了这“相见”背后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英雄精神世代传承。
“跨越时空”的父子相见
有着2000多人的豫北村庄北孔村,因为英雄宋学义,成为英雄的村庄和河南省、焦作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9月20日,在宋学义故居,73岁的宋福保说起和父亲的“见面”,再次红了眼圈。
“父亲去逝时才53岁,我从部队赶回时,父亲已经昏迷,没给我们留下一句话,这也成了我一辈子的遗憾。”宋福保说,AI影像一出来,看到老照片“复活”的父亲就在面前,他一下绷不住了,热泪奔涌而出。
狼牙山纵身一跃,父亲是气壮山河的英雄。
回乡后深藏功名,父亲是默默奉献的党员。
宋福保说,父亲回乡很多年,大家只知道他是共产党员、残疾军人老宋,儿女印象中只有父亲佝偻着身子为公家事忙个不停的身影,直到后来组织寻找,大家才知道他是“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大英雄。
当年,宋学义跳崖后腰脊严重受伤,从那以后腰就再也没有直起来过。按照组织安排,他留在河北易县北管头村农会工作,和当地姑娘李桂荣成了家。1947年,思乡心切的宋学义携妻儿回到沁阳。
回乡路上,宋学义一再和妻子交待:“咱可是宁受千般苦,不表一分功。回去以后,我在狼牙山这一段跟谁都不要讲。”
回到家,听说亲人被日寇杀害,宋学义蹲在墙角大哭了一场。后来,在村民的帮助下,他们找了些从破庙拆下来的残椽旧瓦搭了个简陋的窝棚,全家人得以安家。
1951年10月,中央组织各地寻找英雄,宋学义“狼牙山五壮士”的身份才得以公开。
看着通过AI技术再现的宋学义带领全村人挖渠排涝、深打机井、改良耕地等场景,宋福保心头热浪滚滚。他说,父亲一生饱受病痛折磨,长年戴着“腰卡”支撑身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也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身份公开后还是一如既往带着大家干,干不动重农活就整天拾粪,就没见他歇着的时候。
当时家中人口多,缺少壮劳力,全家生活在村里一直处于中下等水平,但父亲从未向组织伸过手,揪树叶补充自家口粮,却用伤残补助金周济贫困村民。
“跨越时空”的对话,是谆谆教诲,是深深牵挂。
宋学义:“我生前嘱咐你,不要给组织添麻烦,我走得匆忙,现在家里过得好吗?”
宋福保:“我没有忘记父亲对我们的嘱咐,也会把父亲对我们的嘱咐传给子孙后代。这好日子,这强大国家,我替您看到了!”
深藏功名的“寻找”故事
1951年10月,时任沁阳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华馨从中央华北县长会议上回来,带来了寻找“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的信息。中央即将召开全国老军人、老烈属代表大会,要在全国开展一次寻访英雄活动。根据线索,“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就在沁阳。
第一个找到宋学义并代表组织确认其身份的,是时任沁阳县政府民政科副科长的张贺兆。
如今,已九十高龄的张贺兆对这段历史仍记忆清晰。
宋学义从部队复员到易县,再到解放初回故乡沁阳务农,党组织关系并没有断,他只是从来没有提过自己负伤转业的具体原因。加上长途迁徙和战争年代档案资料不够健全,从1947年到1951年的几年间,复员回乡的宋学义已经“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张贺兆通过查找伤残军人花名册,在北孔村找到了宋学义。那是深秋的一天,自己第一次见到的宋学义:夹衣,单裤,穿着露脚趾头的鞋子,拦腰扎一条草绳,腰驼得厉害。
张贺兆上前套话,宋学义随口道来,参军打仗的重要经历都对上了,可张贺兆一提及1941年反扫荡,宋学义就把话题往别处岔。
最后,还是宋学义的妻子李桂荣趁他被村里叫出去办事时,拿出了一枚奖章,上面刻有“坚决顽强”四个大字,宋学义的身份这才“尘埃落定”。
原来,这枚奖章,正是杨成武将军代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颁给宋学义的。如今,奖章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为啥“隐姓埋名”?宋学义这样说:我是共产党员,千万不能以功臣自居,光荣归于党和人民。
宋学义一生,只给组织提过一个要求:开封介绍信。
为啥事?想去洛阳拖拉机厂给村里要台拖拉机。
宋学义在洛阳受到了热情接待,4场报告“换”回了一台在当时还颇为珍贵的拖拉机。那时,他的身体已经非常差了,心心念念还是群众的事。
被“寻找回来”之后,宋学义参加过全国劳模大会、全国民兵大会,走南闯北见过不少大场面,也遇到过不少已是高干的老战友。大家说,他不是没机会跳出农村、当官提干,但从来没以“功臣”自居,无怨无悔在家乡带领乡亲奔好日子。
英雄精神世代传承
此次用AI技术复原宋学义事迹的宣传画,来自洛阳市民麻志强。今年7月26日,麻志强将宣传画《宋学义在家乡》捐赠给宋学义家乡。
宣传画是195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印制的,由16幅线描画串起了宋学义的英雄故事,展现了从“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到其受伤返乡后带领乡亲们挖水渠、种庄稼等场景。麻志强说,多年前,他在古玩城无意中发现了这幅宣传画,如获至宝。虽然这幅画当时要价三四千元,手头紧的麻志强还是分期付款买了下来。
捐赠宣传画是麻志强的心愿。他说,从战场到家乡,从壮士到农民,无论是战时的悲壮,还是和平年代的“默默无闻”,宋学义都以同样对党的忠诚,成为后人楷模,值得永远学习和敬仰。
宋学义的子孙更是用一言一行传承着英雄的精神。
宋福保回忆说,父亲对子女言传身教,要求极为严格。大哥宋大保在城里上初中,因买了一双凉鞋被父亲狠狠训斥:“你是农村人,农村还没人穿凉鞋,你不能带这个头!”
父亲对在场的儿女们说:“你们现在还小,长大后凭自己本事吃饭,路要自己走,不要指望沾谁的光。”
有年冬天,大队会计来宋家,看到窗户纸都漏风了,就拿了几张大队的纸糊上了。父亲回家后发了好大的火,让把钱送到大队。
还有一次,宋福保从村里的鱼塘抓了两条鱼,父亲知道后,让他把鱼送到沁阳县驻大队工作组处理了。父亲说:集体的东西你一个都不能要,不能沾边!
儿女们从小在父亲的教育熏陶下艰苦奋斗,目前宋家三代先后走出17名军人,共和国的大厦由千万英雄儿女和他们共同护卫。
宋学义父子“跨越时空”相见的视频引发强烈反响。
网友留言:用AI技术,让家族记忆变成民族记忆,让伟大抗战精神成为能触摸、可感知的力量,让英雄的事迹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尊严和民族复兴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