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25日
坚决打击非法集资 守护群众“钱袋子”
□李学杰
9月22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联动的“大消保”格局初步建成,督促机构加强产品适当性管理,规范营销行为,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金融消费环境。上线了金融消保服务平台和产品查询平台,方便消费者“掌上查、指尖办”。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非法集资发案数量较“十三五”时期下降五成,这一显著降幅不仅是金融风险防控的标志性成果,更彰显了我国在守护群众“钱袋子”、维护金融秩序上的坚定决心与治理智慧。
这一成绩的取得,首先源于监管体系的精准发力与主动作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构建起多层次风险防控网络,落实“四早”要求强化全方位监测预警,健全跨市场跨领域风险防控机制。针对养老、私募、网络借贷等高发领域,监管部门打出组合拳:关闭全部27家应关闭金交所及上百家“伪金交所”,出清约7000家私募基金僵尸机构,从源头遏制增量风险。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紧密协作,既通过技术手段深挖电子证据打击虚假炒汇等新型犯罪,又精准追诉集资诈骗行为,如在某养老非法集资案中依法追加5人集资诈骗罪认定,涉案金额达50.3亿元,形成强大法律震慑。
基层治理的精细化赋能同样关键。各地搭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将防非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马渡关镇构建四重防护体系,依靠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等力量开展常态化排查,成功劝阻涉嫌非法集资120余人次,避免数百万元损失。这种“下沉式”治理有效破解了农村、老年群体等重点区域和人群的防护难题,对以墓地返利、康养旅游为幌子的非法集资实现早发现、早处置。
公众防范意识的增强则筑牢了最后一道防线。随着“金融七进”等宣传活动的推进,加上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群众对“高息返利”“原始股投资”等套路的辨别能力显著增强。从公安部公布的案例看,养老领域非法集资多以高收益为诱饵,但越来越多群众不再轻信“天上掉馅饼”,主动举报可疑线索,形成全民防非的良好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非法集资手段仍在不断翻新,养老、新兴产业等领域仍是风险高发区。这提醒我们,五成的降幅不是终点,而是长效治理的新起点。未来需持续优化算法监测技术,紧盯元宇宙、虚拟货币等新业态风险;进一步完善追赃挽损机制,最大限度为受害群众挽回损失;同时深化公众教育,让理性投资观念深入人心。
非法集资发案量的大幅下降,是金融治理能力提升的生动注脚。从顶层制度设计到基层精准落实,从法律严惩到公众觉醒,多维度发力的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唯有持续巩固治理成果,保持监管定力,才能让金融市场更安全,让群众更安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金融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