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30日
创新赋能 创新突围
“345”创新行动重塑焦作发展格局
本报记者 孙国利
持续的科技创新,重塑一座城市的发展格局。
龙佰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雄踞山头之上,以创新技术推动钛产业拥有两项世界第一;河南省氟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助推多氟多在新能源电池材料、半导体用电子化学品上抢占“制高点”;凭借二氧化碲晶体这一科技“法宝”,晶锐光电为嫦娥六号月背挖“土”提供助力……
奋力“突围”的焦作,在转型发展中,逐渐显露出“高精尖特”的新气质。焦作深入实施“345”创新行动,不断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五链”深度融合,坚定依靠创新驱动转型、依靠人才支撑强市,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58.1%,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方阵。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焦作,既有一批拥有国家级甚至世界级技术水平的传统转型升级企业,也有崭露头角的高科技“独角兽”,共同撑起了全市工业经济的脊梁。
世界级,焦作造。中原内配将气缸套做到了世界第一。通过和英国GKN、德国KS合作,以及控股、参股,拥有了活塞、活塞环、轴瓦,中原内配将发动机核心零部件PCU做到了中国唯一。而今,世界高档车族使用的缸套,十之有其四。
新材料产业是焦作发展格局里的新势力,科技“魔力”创造奇迹。
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大厅内,大屏幕播放的专题片正在回顾发展历程。企业曾经多次陷入发展困境,董事长李世江的应对之策就是两个字:创新。
六氟磷酸锂自主生产技术,超净高纯电子级氢氟酸制备关键技术,钠离子电池及关键材料生产技术,高丰度硼同位素分离技术……专利墙满满的证书记录着荣耀,其中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更是多氟多科技“冠冕”上的“明珠”。
无独有偶,处于国际钛产业领军地位的龙佰集团,也有一面专利墙,展示着39项重大专利。“依托大型沸腾氯化技术专利和硫氯耦合绿色制造技术专利,龙佰集团的系列钛白粉可用于造纸、塑料、服装等领域,实现了对国内市场进口产品的替代。”该集团董事长和奔流说。
前沿科研成果是“香饽饽”,焦作靠什么竞争?从“1—100”,需在中试基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只要扬长避短,三、四线城市也能作出大贡献、实现新跨越。
焦作审视自身:工业应用场景多、产业基础好、高技能人才多,据此找到差异化发展之路——大力建设中试基地,吸引科研成果来焦作中试,继而将其留在焦作、用在焦作。
机器轰鸣、人员奔忙。走进沁阳市,年产240吨功能纤维产业化一期项目已在这里建成。“之前,我们研发了一款前沿新材料,找不到合适地方中试。最后是焦作提供了平台、人员、应用场地。”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振邦说,“我们也投桃报李,目前3条中试生产线已在沁阳运行。”
引进创新团队人员100人以上、孵化科技型企业超50余家……沁阳科创园中试基地,被称作一个“不走的科学院”。目前,像这样的中试基地,焦作建了5家。
跳出转型看转型,最关键的是科技创新,最深的功力在改革。近几年,焦作切实在干的,就是改革——
改革科创机制。采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模式,重组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需求,让创新成果加速从“书架”走向“货架”;
改革企业培育方法。建成“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目前已拥有省创新龙头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522家;
改革人才引进模式。推行“1+18”人才引进政策支撑体系。近年来,焦作招才引智工作风生水起,颇有成效,先后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27331……
焦作在变。“变”,靠的是“不变”——始终坚持转型升级,一以贯之、坚定向前的决心和定力,从未改变。
天朗气清的焦作,处处跃动着转型跨越的时代旋律。保持定力,久久为功。焦作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