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30日
贺鹏:用心用情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本报记者 杜挺勇
乡村振兴的蓝图,需要无数扎根泥土的“赶路人”用脚步丈量、用实干绘制。
在高新区阳庙镇聂村,退役军人贺鹏自接过村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后,展现出特有的坚毅与担当,把“为民办实事”的初心融入每一件具体事,从建强党组织到壮大集体经济,从改善人居环境到守护乡村平安,贺鹏用行动书写着一名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责任与答卷。
“村子要发展,党建是关键,支部强不强,主要看党员。”这是贺鹏常挂在嘴边的话。刚上任时,他便坚定发展理念——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发展的“主心骨”,要让“主心骨”硬起来,就得先让党员干部队伍“强”起来。
为此,贺鹏从制度落实抓起,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谈心谈话等党内生活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围坐在一起深学细悟党的理论知识与最新政策。在提升党员思想素养的同时,他更注重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主动挖掘村里的致富能手、返乡创业青年等优秀人才,手把手教政策、鼓干劲,鼓励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在他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力量加入党员队伍,为聂村发展带来了新活力。
如何让党员真正“动”起来,也是贺鹏一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他牵头深化党员联户与“四亮一晒”制度,将党建工作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搭建起由网格长、网格员、兼职网格员组成的精细化管理队伍,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一户村民。
作为党支部书记,贺鹏主动带头认领村里情况最复杂的片区,坚持定期上门走访。对于大家的“急难愁盼”,他都一一记在“网格台账”上,当场能解决的绝不拖延,需要协调的就多方奔走。在他的带动下,党员干部们工作更加务实,真正让乡亲们感受到党员时刻在身边,乡村生活变得更有温度。
在夯实党建根基的同时,贺鹏深知,要让村民过上更舒心的日子,集体经济必须“壮起来”,这样才能给乡亲们办更多实事、好事。为此,他积极带领村“两委”干部,依法依规对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进行梳理和盘活,让沉睡的资源变成增收的“活水”。
在土地租赁盘活上,贺鹏下足“绣花功”。村里有一块60亩的瓦窑坑地块,以往租金偏低,他多次与承租方沟通协商,反复核算土地价值、讲解政策依据,成功将租金大幅提升,为村集体带来每年25.2万元的直接收入。
在焦温高速东侧,村里有一块集体遗留地块,之前长期闲置。为了盘活这块地,他积极协调,跑部门、查政策、办手续,经不懈努力,终让这块“沉睡地”纳入规范管理,为村集体带来收益。
集体经济的“活水”,最终要流向民生福祉的“田野”。聂村占地面积广、农户多,村容村貌整治难度大。加之部分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给村民出行带来很大不便。
贺鹏把村民的“烦心事”当成自己的“心头事”。一方面,他下大力气完善乡村垃圾处理等机制,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对学前路以南等重点区域进行彻底清理,让村庄环境不断改善。另一方面,全力推进道路改造升级,2024年,推动实施村委新街路面柏油铺设工程,同步更换30个铸铁窨井盖。2025年,又牵头启动学前路等路段的拓宽与柏油铺设工程。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村民们的笑容更加灿烂。
在村民眼里,贺鹏不仅是“实干家”,更是心思细腻的 “贴心人”。电信诈骗高发,为了守住村民的“钱袋子”,贺鹏主动对接辖区派出所,组织村“两委”干部系统学习反诈知识,之后通过多种形式举办反诈宣传活动,有效增强了村民整体防范意识。
邻里矛盾、家庭纠纷,看似是“小事”,却关系着村庄和谐。贺鹏注重发挥“一警两员”机制和村人民调解室的作用,坚持依法调解、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遇到一些疑难纠纷时,他更是敢于担当,主动服务。
村民李某与儿子因赡养问题积怨多年。贺鹏开始调解时也听到冷言冷语,但他毫无怨言,反而沉下心来摸清矛盾根源,多次组织双方坐下来沟通,从法律层面讲解赡养老人的义务,从亲情层面劝说彼此包容。最终,双方心中的坚冰逐渐消融,重归于好。
乡村振兴的路上,从来没有“捷径”,唯有“实干”是不变的“密码”。贺鹏用脚步丈量村情民意,用行动回应群众期盼,不仅绘就了聂村发展的生动图景,更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扎根一线,服务群众的价值底色。

贺鹏(右)在村民家中走访。 本报记者 杜挺勇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