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30日
老吕的“耐烦”课
——看吕中献用爱撑起患难之家
本报记者 段美如
在孟州市化工镇横山村,73岁的吕中献有门“必修课”——每天给妻子张耐烦喂药、推轮椅遛弯、听她唠叨。这门课,他上了15年,把“耐烦”二字写成了最动人的家风课。街坊们都说:“老吕的课,听着朴实,却教会咱啥是家、啥是担当。”
“只要她还有气,我就不能撒手”
2008年,吕中献的妻子张耐烦被确诊患白血病。拿着医院出具的诊断书,这个一辈子没掉过几滴泪的汉子,蹲在医院走廊里红了眼眶。吕中献看着相伴四十多年的妻子说道:“耐烦,别怕,就是砸锅卖铁咱也得治病。”他没跟刚结婚的儿子开口——小两口日子刚起步,他不想让孩子跟着背债。揣着家里仅有的积蓄,吕中献带着妻子踏上了求医路。
北京、天津、内蒙古……吕中献带着妻子寻医问诊的脚步越走越远,每到一家医院,他都把病历按日期排好方便各位医生查看,由于悉心照料妻子,不管是医生问妻子的生活细事还是吃药时间,他都能一一对答。医生告诉吕中献,要想彻底治愈他妻子的病,只能进行骨髓移植,但治疗费用会非常昂贵,可能要达上百万元,而且配型也很困难。
在等待合适配型骨髓的过程中,妻子只能选择保守治疗,每月3万多元的医药费,让本就没有多少的积蓄很快见了底,吕中献开始挨家借钱。“中献,你这窟窿啥时候是个头?”邻居劝他。他红着眼圈说:“只要她还有气,我就不能撒手。”白天在医院照顾妻子,晚上吕中献就选择去打零工,为了挣钱常常干到后半夜才能回家。
“这个家,我撑得住”
屋漏偏逢连夜雨。面对这没完没了的医药费,儿媳不堪重负跟吕中献的儿子离了婚,留下了才一岁多的孙子。当儿子抹着泪要留在家里照顾老人时,吕中献把儿子推出了门:“我在家能行,你出去打工挣钱,给娃攒学费。”
从那天起,吕中献成了“陀螺”:早晨起床,先给妻子量血压、喂药,再给孙子冲奶粉、换尿布;等孙子长到能去幼儿园的年纪后,吕中献早起照顾完妻子,送孙子去了幼儿园,就赶紧回家收拾屋子、洗衣服,然后再去地里干活;傍晚接孙子放学,做晚饭,喂妻子吃完,再辅导孙子写作业。
妻子生病后记性差,总忘事,还爱唠叨。“中献,我药吃了没?”“门锁了没?”一天问几十遍,吕中献也不烦,一遍遍地回应着问题。他怕妻子闷,每天傍晚都推着轮椅带她在村里转,边走边给妻子讲一些有趣的事,一块儿回味过去的美好经历。
“我这身板,还能扛”
为给妻子支付高昂的医药费,吕中献省吃俭用,一件衣服穿了多年打满补丁,也不舍得买件新的,一双鞋不把鞋底磨破不舍得扔。
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腰,却没压垮吕中献的心志。2014年,根据国家帮扶政策,吕中献的家庭被纳入贫困户,医保报销比例提高了,还有公益性岗位补贴,经济压力小了点。可2016年,吕中献被查出患了脑梗和糖尿病,医生让他按时吃药、多休息。他拿着药单说:“没事儿,都是常见病,我身体壮实着呢。”他继续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四处打零工,用他的担当守着家庭。
吕中献的担当,不止于家。作为党员,村里谁家有红白事,他第一个到场,搬桌子、搭棚子、招呼客人,忙前忙后不闲着。环境整治时,他拿着扫帚扫大街;禁燃禁放宣传,他挨家敲门说:“咱村空气好,可不能让鞭炮污染了。”党员会上,他总说:“党员要有担当,家里的担当是对家人好,村里的担当是把日子过好,不给组织添麻烦。”
“他的故事,让咱懂了啥叫‘家’”
街坊们都说:“中献这辈子,苦没少吃,可啥时候见他愁过?”吕中献总说:“愁啥?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好日子。党和政府帮了咱不少,医保报大半,得感恩。”
这话朴实,却戳中了人心。现在横山村开道德讲堂,总请老吕去“上课”;小年轻闹矛盾,长辈就说:“看看中献,啥叫夫妻?啥叫家?”村民说得实在:“老吕没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他用15年的‘耐烦’和‘扛’,告诉咱啥是家——不是花前月下,是难了有人陪,苦了有人扛,病了有人守。这,就是老百姓最该学的家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