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13日
当好太极拳学科的奠基者、领跑者
——太极拳发源地的太极拳学科建设掠影

刘红波在指导学生习练太极拳。 本报记者 李晓军 摄
本报记者 李晓军
走出陈家沟,迈进象牙塔,太极拳在学术殿堂熠熠生辉。
9月1日,伴随秋季开学,河南理工大学开全国先河的太极拳本、硕实验班正式运行。同时,该校申报的全国首个太极拳本科专业已进入教育部的评审环节。
9月18日至20日,一场以“共享太极,共享健康”为主题的国际盛事——太极拳科学大会,在河南理工大学召开。来自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顶尖高校专家在内的全球400余名参会代表,围绕太极拳的科学化、国际化与数字化展开深度对话的同时,也让该校极富特色的太极拳学科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地处太极拳发源地的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拳学科建设情况如何?10月10日,记者采访了该校太极拳学院主要负责人刘红波。
太极拳实验班开学——
专有课程体系凸显太极特色
观摩教学、倾听反响、调研成效……10月10日,刘红波带领该校太极拳学院相关负责人,像往常一样走进太极拳本、硕实验班听课。
本学期,该校太极拳学院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开设太极拳本科实验班,在体育硕士点下设专门的太极拳方向。这是该校在太极拳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要探索,开全国之先河。
“太极拳实验班设置专有的课程体系。我们时刻关注、持续跟踪上课情况,努力运行好。”刘红波说。
据介绍,该校太极拳学院在招生简章中,已提前明确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成立太极拳实验班。之后,根据个人志愿、综合选拔,最终从60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本科生中选出25名本科实验班学生。目前,对于8名研究生班的学生,该校在国家规定的研究方向基础上,专门增加太极拳研究方向,凸显实验班特色。
开设实验班,为该校设置太极拳本科专业提前预热、积累经验。近年来,在国家鼓励建立交叉、新兴学科的背景下,刘红波在此前的一个学术论坛上,首先提出设置太极拳本科专业,得到国内其他高校体育学院院长们的高度认同。今年年初,河南理工大学先行一步,正式启动太极拳本科专业申报工作。
“教育部已公示2025年各高校申报的新本科专业。其中就有河南理工大学申报的太极拳本科专业。”刘红波点击鼠标,打开网页,时刻关注着申报进度。
“申报新专业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科专业目录里有,申报学校此前未开设的。第二种情况是专业目录里没有、其他学校也从来没有开设过的新专业,申报学校首次申报。太极拳本科专业属于后者,申报程序更多、难度更大。”刘红波说。目前,该校申报的太极拳本科专业已通过省级评审和公示,正等待教育部的最终评审结果。
“申报过程也许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已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刘红波说,他们要在办好太极拳实验班的基础上,经过一届又一届的接续奋斗,最终实现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的落地。
刘红波说,太极拳学科建设最核心的支柱是人才培养。在太极拳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他们不仅仅把太极拳当成一门拳术、一项技能,而是与哲学、传统文化、健康促进等紧密结合。同时,强化外语教学的针对性,以培养适应文化传承、国际传播的专门人才。
以获省重点为契机——
太极拳学科建设奋蹄疾
作为百年老校,河南理工大学的体育部有着悠久历史,起初聚力于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设置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成立体育系则始于2005年。2010年,该校撤系成立太极拳学院,更加突出太极拳发展特色。
“目前全国高校中,以太极命名的学院只有三个。”刘红波说,河南理工大学成立太极拳学院,是发挥地处太极拳发源地优势、突出太极拳学科特色的重要一步。
2023年12月,该校申报的太极拳学科成功获批河南省省级重点学科,这是全国首个单独以“太极拳”命名的省级重点学科。近两年来,以获批省级重点学科为契机,该校太极拳学科建设按下发展“快进键”:
壮大师资。引进4名高水平太极拳教师,他们既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又是研究生毕业,可谓实战与理论兼备,迅速成为一线教学骨干;聘请来自北京、上海以及省内郑州大学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授,推动学科建设更上层级。同时,确立了太极拳健康促进、教育传承、文化研究、国际传播四个研究方向。
强化科研。承担国家级社科项目、教育部科研项目、省级科研项目……该学院科研水平持续提升,科研成果遍地开花。尤其是该学院副院长王柏利申报获批的“河南省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是该学院第一次拿到的省级重大研究项目。
建设平台。建于该校的太极拳实验室,分为力学测试、身体机能分析、脑电及肌电研究等多个模块,均配备专业设备,是太极拳科研与教学的重要支撑。该实验室目前已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认定为全国首个“太极拳重点实验室”。同时,它还先后获批教育部“国际中文+太极”教育实践基地、河南省工信厅运动健康应用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河南省体育局体育科普基地、焦作市重点实验室……形成多层次的科研平台布局。此外,该校太极拳数字博物馆仍在完善中、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太极拳馆正在建设中。
通识教育全面普及——
推动太极拳“四化”传播
新学期伊始,河南理工大学的校园里刮起“太极风”。
10月10日,在运动场上、在景观湖旁、在教学楼前……记者见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习练太极拳。
原来,该学院面向新入校的1万余名本科新生全面普及太极拳的通识教育。“所有新生入学均须修习太极拳课程,这一传统我们已坚持20余年,每年覆盖万余名本科生,不仅教拳法,年底还组织考试和全校太极拳大赛。”刘红波说。该校尤其是太极拳学院的年轻师生们,更是通过录制短视频、制作动漫、直播等多种方式,引领太极拳年轻化、时尚化传播。
打造数字人,是太极拳数字化应用于实践最主流的一个方向。在上月举办的太极拳科学大会上,“非遗武术大模型”陈式太极拳数字人发布,标志着太极拳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进入新阶段。近年来,该学院立足地处太极拳发源地优势,在收集并建模太极拳大师动作等方面,为太极拳数字化运用,奠定坚实基础。
太极拳老拳谱、古书典籍、古碑拓片……该学院加强对太极拳历史档案的数字化保护。
太极拳国际化传播风头劲。泰国、俄罗斯、西班牙……今年以来,该学院通过“走出去”,已多次赴国外进行太极拳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东南亚一些国家又“走进来”——派代表走进河南理工大学来“取经”。目前,该校与国外城市之间、高校之间的太极拳文化交流,已初步实现常态化。
近年来,该学院通过承担中宣部太极拳国际传播项目,走进全国各大高校为国外留学生传授太极拳;将各高校留学生“请过来”——走进焦作感受太极拳魅力。
太极拳研究国际化合作档次高。上月,太极拳科学大会闭幕后,该学院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相关专家的书信往来仍在继续,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的意向正在逐渐落地。
“我们通过太极拳学科建设,在河南理工大学打造全球太极拳研究基地、科研成果汇集基地,与温县陈家沟一道,共同擦亮太极拳发源地的金字招牌。”刘红波说。
